而铲车的驾驶室,更是像一个密不透风的 “蒸笼”—— 车上没有空调,也没有任何制冷设备,唯一能通风的只有驾驶室的门。
如果关着门,车内的热气无法排出,闷得人喘不过气来,汗水很快就会把衣服浸透,贴在身上黏腻难受;
可要是打开车门,虽然能稍微透点风,但运输车卸煤时扬起的煤粉尘会毫无阻拦地灌进驾驶室,瞬间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吸一口都觉得喉咙发紧。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我没有丝毫犹豫 —— 比起闷热到窒息,我宁可多吸点煤粉尘。
于是,我始终开着驾驶室的门,一边忍受着粉尘的侵袭,一边专注地操控铲车。煤粉尘落在我的头发上、脸上、胳膊上,很快就在皮肤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黑色 “铠甲”,只有牙齿还能保持原本的白色,远远望去,活脱脱像刚从煤矿井下上来的矿工。
一天工作下来,我浑身酸痛,脸上、身上的煤粉怎么洗都要反复搓好几遍才能勉强洗净,鼻孔里更是布满了黑色的粉尘。
可即便如此,我也没有丝毫抱怨,每天依旧准时钻进铲车驾驶室,投入到紧张的运煤工作中。
就这样,我顶着七月的酷暑,忍受着粉尘的困扰,连续开了一周的铲车。
在这一周里,我和租赁铲车的操作员默契配合,两台铲车高效运转,不仅顺利完成了所有运输车辆的卸货任务,还提前将煤炭妥善储存在煤库中,为后续的供暖准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最后一车煤顺利卸完,我从铲车驾驶室里走出来,看着空荡荡的厂区门口和整齐堆放的煤炭,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心中却充满了满足感 —— 能用自己的技术为厂里解决难题,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份经历,远比任何奖励都更有意义。
当最后一车煤通过铲车精准倒入煤库,一座座整齐的煤垛终于在厂区内成型,远远望去,黑黝黝的煤堆像一座座坚实的小山,承载着整个供热季的能源保障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煤垛堆好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知,后续的防护与清理同样关键。
为了防止煤粉尘在风力作用下四处飞扬,污染厂区环境、影响员工身体健康,也为了避免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刷煤垛,导致煤炭流失或受潮结块,影响燃烧效率,我立刻召集了身边几个年轻小伙,准备给煤堆盖上防尘网。
我们先将一卷卷厚重的防尘网从仓库搬运到煤垛旁,这些防尘网虽然看似轻便,但展开后面积巨大,加上本身具有一定重量,单人操作根本无法完成。
我先给几个年轻小伙分配好任务:有的负责固定防尘网的边角,有的负责拉动网面覆盖煤堆,还有的负责用重物压紧网边防止被风吹起。
“大家注意脚下,煤垛表面有点滑,小心别摔着!” 我一边提醒着大家,一边率先爬上煤垛顶部,将防尘网的一端固定在预先打好的木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