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斜切过玻璃幕墙,将指挥室的长桌一分为二,明暗交界处,那支红笔静静躺着,笔帽尚未合拢,墨迹在空气中微微发散。陆轩站在白板前,指尖轻轻划过“应急协同备忘录”几个字,纸面还残留着昨夜落笔时的温度。他没有回头,只低声说:“把人叫来,今天不开作战会,开务虚会。”
脚步声陆续响起,张涛抱着平板,眉头微锁;李刚大步迈进,肩背挺直,眼神里仍带着未散的战意;孙明紧随其后,公文包边缘磨得发白,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拉链。赵宇最后一个进来,手里拿着一叠刚打印的图表,神情沉静。
陆轩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昨天我们签了名字,不是为了活过今天,是为了五年后还能站在这里,决定自己的命运。”
李刚一愣,随即皱眉:“现在‘绿能一号’还没完全稳住,刘猛那边虎视眈眈,这时候谈五年?是不是太早了?”
“早?”陆轩轻笑一声,走到投影屏前,调出一张成本演进曲线图,“三年后,国家对稀有金属的管控必然收紧,环保标准再升一级。如果我们现在不布局替代材料、不整合上游资源,等政策落地那天,我们连投标的资格都没有。”
张涛低头翻动数据,忽然抬头:“你是说,我们得提前把技术路线再推一代?”
“不止是技术。”陆轩在白板上画出一条斜向上升的曲线,“是整个生态。从材料冶炼到系统集成,从国内试点到国际认证,每一步都得提前五年落子。今天不做,明天想做都来不及。”
赵宇将一张国际政策趋势图投上屏幕:欧盟碳关税的实施时间轴清晰标注,2012年起,高碳排产业将面临额外征税。数据下方,一行小字写着:“绿色壁垒,正在成型。”
“我们拼的不是谁现在成本低,是谁未来合规快。”陆轩声音沉稳,“刘猛砸钱抢项目,陈龙勾结审批口,他们争的是地盘。我们争的,是规则。”
李刚握拳抵住桌面,眼神依旧锐利:“可拳头不硬,说什么都是空话。我们要是没实力,谁听你定规则?”
“拳头当然要硬。”陆轩点头,“但真正的实力,不是今天打了谁,而是明天谁能活下去。我们打北辰,能出一口气;可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设计院、没有材料厂、没有认证体系,下一次,别人照样能用同样的手段,把我们卡死。”
张涛忽然开口:“如果我们把碳足迹追踪系统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呢?从原料开采到模块报废,每一环都可追溯。这不仅是合规,更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