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销售增长引竞争

林娜发来消息:第一批对比资料已发送给二百一十九名潜在客户,附带我们的真实响应记录视频。

陆轩打开后台,发现有客户在群里转发了竞品合同扫描件。其中一条细则写着:“因非人为损坏导致停机,维修响应时间不超过七十二小时。”

而樊星阁的合同上写着:“故障报修后两小时内技术人员出发,备机当日送达。”

他让林娜把这条并列贴出,不做评论。

第二天上午,销售团队反馈,多名客户主动提及对比条款,表示愿意多付费用选择保障更强的服务。

但压力依然存在。两家仿品公司开始加大地推力度,在工业园区门口设展台,送雨伞、送保温杯,吸引小企业主扫码留资。

孙明提交预警:若对手持续烧钱铺量,三个月内可能抢占局部市场份额。

会议上,有人提议推出低价子品牌应对。

陆轩摇头。“一旦推出低价线,等于承认我们的高价不合理。客户会怀疑,原来我们也知道可以少赚点。”

“那怎么办?任由他们抢客户?”

“抢不走。”他说,“真正吃过亏的企业,不会为省三万块冒损失百万的风险。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价,是让更多人知道什么叫‘便宜的代价’。”

他看向林娜:“准备拍第二批客户见证视频。这次不拍安装过程,拍事故处理。找那些曾经因为安防失效被偷过、被烧过的厂,让他们讲损失有多大。”

“能答应的客户不多。”林娜说,“很多人不愿意露脸。”

“可以匿名。用背影,变声处理。重点是把事情讲清楚。”

“还要加一项内容。”张涛插话,“让技术组做个模拟推演,展示如果使用劣质系统,在火灾或盗窃发生时会错过哪些关键响应节点。”

“做。”陆轩说,“做成动画,一分钟以内,投放在短视频平台。”

散会后,孙明留下,低声问:“如果他们继续压价,甚至赔本抢市场呢?”

陆轩看着大屏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那就让他们赔。我们不跟价格,只守底线。谁都能装一套设备,但不是谁都敢在合同上写‘两小时到场’。”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楼下停车场,三辆应急车正在检修,车身上“樊星阁安防”字样清晰可见。

“通知所有服务站点,从今天起,每次上门维护都要拍照打卡,上传系统。客户签收单必须标注具体服务内容和耗时。”

“这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每一个动作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