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键按下。
系统运行灯亮起,主控屏上的波形图开始爬升。陈浩没有像之前那样盯着时间数字,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电压曲线的起始段。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最后几秒,而是在前五秒——那里藏着上次实验留下的锯齿状波动。
“锁定参数。”他说,“这次只动天线角度,其他全部冻结。”
苏珊点头,手指在虚拟界面上滑动,确认调制算法、供电策略和滤波通道都处于锁定状态。她轻敲回车,提交了当前配置。
娜娜的声音响起:“V2.1a测试任务已加载,变量:方位角±0.3度区间,其余参数封存。”
卡尔从设备柜旁站起身,手里拿着测温仪。“散热模块加装完成,临时风扇运转正常,核心部件温度比上一轮低1.2度。”
“好。”陈浩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天线角度微调”那一项画了个圈,“我们不追求最强信号,只找最稳的那个点。”
第一组测试启动。
天线角度上调0.3度。
信号发射后,前二十秒一切正常。接收端反馈显示强度提升明显,覆盖半径迅速扩展到七点六公里。苏珊盯着对比图,眉头微皱。
“太快了。”她说,“上升斜率比V2.0还陡。”
话音刚落,第四十秒,主控屏闪了一下。
相位失锁警报弹出。
误码率瞬间跳到0.4%,虽然系统自动切换备用解调模式并在0.6秒内恢复,但这次波动超出了预设阈值。
“不行。”卡尔摇头,“太敏感,稍微有点干扰就崩。”
“不是信号强弱的问题。”陈浩看着日志回放,“是匹配节奏不对,像是跑快了踩不到拍子。”
第二组测试,角度回调至基准值。
这一次运行平稳,误码率始终压在0.03%以内,可信号峰值没能复现上次的水平。第八十三秒结束时,覆盖范围只达到七点二公里。
“稳是稳了。”苏珊说,“但退步了。”
“说明最优解不在两端。”陈浩靠在桌边,“中间还有空间。”
第三组测试设定为+0.1度偏移。
娜娜接入隔离模式,确保无外部变量干扰。她调出稳定性热图,画面中一片深蓝区域集中在0.1度附近,代表该区间内系统抗扰能力最强。
“数据支持这个值。”她说,“历史记录显示,在三次模拟扰动测试中,0.1度配置均能最快回归稳定状态。”
“那就它了。”陈浩在白板上写下新编号:**V2.1a - 稳定型配置**。
测试重启。
倒计时走完,系统进入长效运行阶段。前十秒电压曲线平滑,无锯齿;第三十五秒,外部干扰信号再次出现,频率915MHz,持续0.8秒。
娜娜的屏蔽补偿协议立即响应,启用双路滤波,功率回撤12%。误码率仅上扬至0.07%,0.3秒内回落。
“扛住了。”卡尔看着接收端图像质量,“画面没花,语音包完整。”
第六十秒,信号强度稳定在+73dBm,覆盖半径突破八点五公里。
第八十三秒,系统依旧在线。
“成了?”苏珊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