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比喻极其粗浅,甚至有些幼稚,完全是用最朴素的、孩童能理解的“运水”概念,将复杂精微的行气过程高度简化、形象化。没有高深的术语,只有直白的现象描述。
隔壁那绝望的捶打声和啜泣声,戛然而止。死一般的寂静传来,仿佛连呼吸都停滞了。
叶秋仿佛毫无察觉,继续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碎石,似乎在尝试不同的摆放方式,一边“苦恼”地沿着自己的思路“分析”下去,声音带着一种“异想天开”的探索感:
“书上那些老先生总说,要‘意守水缸’,让水自己流下去。可水那么轻,路上窟窿又多,它怎么会自己乖乖流到缸里呢?这不是……这不是有点像指望天上掉馅饼吗?”他用了句孩童式的质疑。
他顿了顿,拿起一块碎石,对着微弱的光线看了看,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大陆,用一种“灵机一动”的语气继续说道:
“要是我来想办法运水,我才不管书上怎么说呢!我有个‘笨办法’:先用泥巴(意念配合凝聚起来的气血之力)把路上那些明显的窟窿暂时堵一堵!特别要把那个最大的‘分水池子’的破阀门(膻中穴)想办法拧紧点,让它别再乱漏水。然后,我也不让水在半路就到处乱洒去浇那些小花小草(不刻意分散灵气温养次要细小经脉),就找一根最粗、最直的管子(优先疏通任脉主干),集中精神,把水一股脑地引到下面的大水缸里再说!等缸里先存上点水,有了底子,再慢慢去修补那些小窟窿和小路,是不是会容易很多呢?”
他提出的这个“笨办法”,核心思路极其明确且具有颠覆性:暂时放弃《青云炼气诀》要求的、对全身经脉均匀温养的“王道”路线,转而采取一种更务实、更高效的“霸道”策略——集中所有可调动的意念力量和微弱的气血之力,优先固守住几个导致能量严重流失的关键节点(尤其是膻中穴这个“枢纽”),引导被引入的有限灵气,沿着阻力最小、路径最短、效率最高的主干经脉(任脉)强势下行,直冲丹田!先解决“能量无法有效汇聚”这个主要矛盾,再来谈“温养全身”的次要矛盾。
这方法听起来简单、粗暴,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宗门所授古法中“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核心要义。但对于张淼这种资质一般、神识控制力弱、关键窍穴如同破筛子般无法有效固摄灵气的弟子而言,这“笨办法”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接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隔壁陷入了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只能听到夜风穿过山谷缝隙的呜咽,以及更远处某个洞窟传来的沉重鼾声。
叶秋不再言语,重新低下头,注意力似乎完全被手中几块碎石的排列组合所吸引,仿佛刚才那一番“童言稚语”,真的只是他摆弄石头时随口的、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然而,片刻之后,隔壁传来张淼极其轻微、带着剧烈颤抖的吸气声,紧接着,是一阵衣物摩擦声,他似乎猛地坐直了身体。然后,一股极其微弱、却明显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灵气波动,开始从隔壁隐隐传来!那波动不再像以往那样涣散、无序,如同无头苍蝇般乱撞,而是有了一丝明确的、凝练的、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般决绝的意向——它在被强行约束,向着胸口中脘、下脘的方向,艰难地、却坚定不移地沉降!虽然依旧滞涩,时断时续,但那个“向下”的趋势,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