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模式裂痕——扩张瓶颈与隐性成本

供应链金融的首单成功,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一支火把,照亮了一条可能的生路,也点燃了“智伞”团队内心的希望。然而,商业世界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看似完美的模式,在从“试点”走向“规模”的过程中,都必然会遭遇预想不到的裂痕和瓶颈。急于求成的扩张,很快让“智伞”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一、 复制之困:并非所有核心企业都是“恒远”

有了恒远制造的成功案例,林薇和地推团队信心倍增,开始急切地寻找下一个“恒远”。他们筛选出了几家规模、行业与恒远类似,且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供应商的本地龙头企业,发起了密集的拜访攻势。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A企业的财务总监直接回绝:“我们的供应链管理非常规范,没有动力去做这种创新,也不想增加任何额外的工作量。”对方的系统可能陈旧,思维更是保守,对任何改变都抱有本能的排斥。

B企业表面上感兴趣,但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要求“智伞”承诺对其所有通过平台融资的供应商的交付质量和履约风险进行担保,否则免谈。这完全违背了“智伞”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初衷,根本无法接受。

C企业则陷入了漫长的内部流程审批。不同的部门各有心思:采购部门担心流程变得复杂影响效率,财务部门怀疑数据的安全性,法务部门则对电子确权的法律效力提出诸多质疑。一个简单的合作意向,在庞大的企业机器内部来回扯皮,迟迟无法落地。

他们终于意识到,恒远制造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一位相对开明且有决策权的负责人,以及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迫切需求。这种特例难以简单复制。开拓每一个新的核心企业,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耗时长久的定制化沟通和谈判,成本极高,成功率却无法保证。

二、 资金方之困:小银行的局限与风控分歧

与资金方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农商银行在尝到甜头后,确实增加了合作额度,但其自身的资金体量和风险偏好决定了其容量有限,无法支撑“智伞”设想的快速扩张。

林薇团队不得不去接触更多区域的小型金融机构。每一家银行或保理公司都有其独特的风控模型、审批流程和合规要求。

D银行要求所有应收账款必须投保,否则不予考虑,这又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和操作复杂度。

E保理公司则对“智伞”的技术黑箱心存疑虑,坚持要求派自己的IT团队驻场审计系统源代码,并要获得所有数据的备份权限,这触及了“智伞”的核心机密,谈判陷入僵局。

更常见的是,资金方对核心企业的资质要求极其严格,往往只愿意接受信用评级最高、毫无争议的巨头企业,而这部分企业恰恰是最难啃的骨头,其供应商往往也不那么缺乏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