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伞”的区域扩张战略如火如荼地展开,标准化方法论和精锐地推铁军如同利剑出鞘,初期也确实斩获了不错的战绩。然而,商业世界的复杂性远超纸面模型的推演。当这套在初始城市被验证有效的标准化流程,被原封不动地植入风俗、人情、商业生态迥异的新区域时,“水土不服”的症状开始在各个层面集中爆发。
一、 技术接口的“方言”困境
方哲的技术团队最先感受到这种隔阂。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快速对接套件”奔赴新区,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在B市,他们面对的目标核心企业使用的并非SAP、用友等通用ERP系统,而是一套由当地软件公司二十年前开发的、早已停止维护的定制化生产管理系统。数据格式古怪,接口文档缺失,甚至需要直接操作底层数据库视图才能获取所需信息。标准的对接套件完全失灵,技术团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考古式”的逆向工程和定制开发,成本远超预算,进度严重滞后。
在C市,另一家企业虽然使用的是知名ERP,但其内部流程极其僵化,IT部门对任何外部系统接入都抱有极大的戒心,以“数据安全”为由,设置了层层审批和技术壁垒,一个简单的数据确权接口上线,足足耗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安全评估和渗透测试。
标准化技术在非标准化的现实面前,显得笨拙而无力。
二、 地推话术的“文化”壁垒
地推铁军们也遭遇了挫败。那份被视为圭臬的《核心企业接触指南》,在某些地区几乎失效。
在D县,一位区域经理严格按照指南,用专业、理性的方式向一位本地企业家介绍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和风控逻辑。对方听完,不置可否,只是热情地邀请他晚上参加饭局。饭桌上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却绝口不提正事。几次下来,区域经理身心俱疲,业务却毫无进展。他后来才明白,在这里,生意是在酒桌上、在交情里谈成的,冷冰冰的专业话术远不如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局来得有效。
而在E市,当地商业圈子排外性较强,非常看重“谁引荐”。地推人员直接上门拜访,往往连负责人的面都见不到。他们需要先找到当地有影响力的商会成员或政府官员进行引荐,才能敲开那扇门。这套建立信任的“软”功夫,是标准化手册无法教授的。
三、 金融环境的“地域”特色
资金方的合作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