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杭城百态
次日清晨,沈墨轩婉拒了周掌柜等人相陪的好意,只身一人,如同一个最普通的游学士子,融入了杭州城清晨的烟火气息之中。他需要用自己的眼睛,不带任何预设地去观察、去感受这座闻名遐迩的东南形胜之地。
杭州城的格局与汴京大不相同。汴京方正严整,透着帝都的威严与秩序;而杭州则更像是一位依水而生的佳人,格局随山水走势蜿蜒,街道不如汴京宽阔笔直,却更为繁密曲折,充满了灵动的生活气息。运河穿城而过,大小桥梁如彩虹卧波,将城市各部分紧密相连。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水汽,混合着茶叶的清香、糕点的甜腻、以及运河船只带来的淡淡鱼腥和货物气息。
沈墨轩信步而行,目光却如同最精准的尺规,丈量着这座城市的商业脉搏。他的重点,放在了三个区域:市舶司周边、码头货栈以及各类商行聚集的街市。
市舶司位于城东靠近钱塘江码头的区域,官衙建筑颇为气派,门前车马络绎不绝,不仅有中原商贾,更有许多高鼻深目、衣着奇特的“番商”,戴着象牙、香料、宝石等异域珍奇,在此办理抽解(征税)、博买(官方收购)手续。衙役胥吏们面色倨傲,行事拖沓,显然手握权柄,早已习惯了商贾们的奉承与打点。沈墨轩冷眼旁观,只见一名番商因言语不通,稍有迟疑,便被吏员厉声呵斥,额外多索要了不少“茶钱”方才罢休。此地利润巨大,但门槛极高,且官方管制严格,非有深厚背景和雄厚资本难以涉足。
码头货栈区更是喧嚣震天。钱塘江畔,泊位连绵数里,大小船只装卸不息。扛包的力夫喊着低沉有力的号子,汗水在古铜色的脊背上流淌;牙人(中介)穿梭其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促成着一笔笔交易;各色商号的旗帜在江风中猎猎作响。货栈仓库鳞次栉比,堆积如山的货物用油布苫盖,隐约可见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竹木等江南特产,也有从海外运来的香料、胡椒、苏木等物。这里的秩序,看似混乱,实则自有其运行的潜规则。沈墨轩注意到,一些挂着特定标识(如“顾”、“四海”等)的货栈和船只,明显受到格外的“关照”,搬运工更卖力,牙人更热情,甚至连巡逻的官差经过时,态度都温和几分。
而在城西的商行聚集区,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店铺林立,字号繁多,有专营丝绸的“云锦阁”,有专做茶叶生意的“龙井记”,有贩卖海外香料的“异宝斋”,更有兼营南北货、钱庄、当铺的综合性大商号。铺面装修或典雅或奢华,伙计们衣着光鲜,能说会道。沈墨轩漫步其间,仔细听着商贾们的交谈,观察着货物的成色与标价,心中对杭州的商业生态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地商贸之繁盛,确实远超汴京,商品种类之丰富,流通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沈墨轩敏锐地察觉到一股暗流——排外与垄断。
许多利润丰厚的行当,如大宗丝绸贸易、高端茶叶出口、以及利润最高的海外香料、珍宝生意,似乎都被几家本地豪强所把持。外来商人若想涉足,要么选择与他们合作,接受其苛刻的条件和抽成,要么便会遭遇各种无形的壁垒和麻烦。
而在这些本地豪强中,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带着敬畏、嫉妒或恐惧——“坐地虎”顾魁。
“看见那边最大的‘四海货栈’没?那就是顾爷的产业!”
“顾爷手眼通天,这杭州城一半的码头苦力、三分之一的海船,都听他号令!”
“听说前阵子有个北边来的过江龙,想在香料行里插一脚,没拜顾爷的码头,结果怎么样?嘿嘿……”
“嘘!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议论声往往到此戛然而止,说话之人警惕地四下张望,仿佛那个“顾魁”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