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僵局与变数
顾魁送还部分货物的举动,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开来。杭州城内的各方势力,都在暗中重新评估着这位北地来的沈举人的分量。
能与顾魁正面抗衡,甚至逼得这位“坐地虎”不得不做出让步的人,近年来在杭州已是凤毛麟角。虽然归还的只是部分、且非核心的货物,但这本身已是一种信号的释放——沈墨轩,并非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通判刘明远那边的督促也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钱塘县衙不再对商队的案子不闻不问,派了衙役前来勘验现场,录了口供,虽然态度依旧谈不上积极,但至少将案子正式立了卷,算是走了明面的程序。至于何时能破案,追回剩余损失,则无人能给出承诺。
案件,就此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僵局。
顾魁那边,明显收敛了之前的嚣张气焰,没有再明目张胆地派人骚扰商队或沈墨轩。但那种无形的压力依然存在,如同阴云笼罩,让人不敢放松。码头上,“四海行”旗下的力夫对商队的货物依旧“安排不过来”,熟悉的牙人对周掌柜的询价也总是含糊其辞。顾魁在用一种更隐蔽、更“合规”的方式,持续施加着影响,表明他依然是这片地盘的主宰。
沈墨轩深知,刘通判的介入和那枚名帖带来的威慑,终究是外力,是悬在顾魁头顶、却不知何时会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威慑或许能暂时遏制对方最极端的手段,但无法根除其垄断的根基,更无法为自己和商队打开长期稳定的生路。一旦对方摸清了自己的底牌,或者找到了应对之法,目前的平衡会瞬间打破,处境可能比之前更加艰难。
他需要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力量。光有威慑,不足以成事。
就在他苦苦思索破局之道时,几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悄悄来到了他下榻的客栈。
来的正是之前被他帮助过的南洋番商辛格,以及另外两名番商,一位是经营珍珠珊瑚的阿拉伯商人阿卜杜勒,另一位是贩运南洋香料的蒲姓商人。他们皆作寻常汉人打扮,用厚斗篷遮住了面容,行动颇为谨慎。
“沈公子,冒昧打扰。”辛格的汉语依旧生硬,但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一种下定决心的郑重,“我们,有事想与公子商议。”
沈墨轩将三人引入内室,屏退左右。
阿卜杜勒率先开口,他的汉语稍好一些,声音低沉:“沈公子,您帮助辛格,敢于对抗顾魁的爪牙,我们都听说了。您是有胆识,也是……讲道理的人。”他用了“讲道理”这个词,显然意指沈墨轩遵循规则的行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