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龙泉窑火
龙泉县,地处浙西南群山环抱之中,瓯江上游穿境而过。此地山高林密,盛产烧制瓷器所需的瓷土、釉料和松木燃料,自五代起便是青瓷的重要产地。尚未入城,便能看到沿江两岸分布着大小小的窑场,无数龙窑依山而建,如同一条条匍匐在山坡上的巨龙,窑口不时逸出缕缕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和瓷土的味道。
沈墨轩与慕容惊鸿一路跋涉,抵达龙泉。顾不上欣赏此地不同于沿海的山水风光,沈墨轩径直打听,找到了位于县郊、规模最为宏大的“曾家龙窑”。
曾家龙窑背靠一座名为“琉华山”的山坡而建,窑身长达十数丈,如巨龙俯卧,气势恢宏。窑场内外,一片繁忙与焦灼交织的景象。窑工们赤着上身,汗流浃背地搬运着瓷坯、柴薪,脸上却大多带着愁容。空气中除了烟火气,更有一股压抑的失败感。
沈墨轩报上名帖,声称对青瓷釉色略有心得,听闻曾窑主悬赏,特来一试。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才被一个愁眉苦脸的管事引着,在一处堆满残瓷瓷片的工棚里,见到了曾家龙窑的当代主事人,曾焕仁。
曾焕仁约莫五十岁年纪,身材不高,却十分精悍,一双眼睛因长年守窑观火而显得异常锐利,只是此刻这双眼中布满了血丝,充满了疲惫与焦虑。他身上穿着一件沾满窑灰的短褂,手上更是老茧密布,一看便是常年亲临一线的实干之人。
“你就是那个从台州来的,说对釉色有办法的?”曾焕仁上下打量着沈墨轩,见他如此年轻,又是一副书生模样,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浓重的怀疑之色。这些日子,前来碰运气的所谓“能人”他见得多了,大多是夸夸其谈、眼高手低之辈,白白浪费了他的时间和希望。
“晚生沈墨轩,见过曾窑主。”沈墨轩不卑不亢地行礼,“不敢说有十足把握,但于釉色一道,确有些许不同于常人的浅见,或可为窑主提供一二思路。”
“思路?”曾焕仁苦笑一声,随手从脚边捡起几片碎裂的瓷片,递给沈墨轩,“你看看,这些都是最近几窑烧出来的‘贡品’!釉色要么灰暗呆滞,达不到上峰要求的‘雨过天青’之韵,要么就是釉面布满细密开片,或是出现缩釉、气泡,不堪使用!我曾家世代烧窑,祖传的配方、火候拿捏从未出过如此大的纰漏!真是邪了门了!”
沈墨轩接过那些瓷片,仔细观看。这些瓷片胎骨坚致,器型规整,底款清晰,可见曾家窑工的技艺确实精湛。问题确实都出在釉面上。他摩挲着那或灰暗、或开片的釉面,结合前世对陶瓷工艺的粗浅了解,心中飞快地分析着。
“曾窑主,”沈墨轩放下瓷片,沉吟道,“晚生以为,釉色不佳,无非几个原因。一是釉料本身,其成分配比是否精准、均匀?尤其是其中某些微量之物,譬如铁、铜、钴等含量,哪怕细微差别,呈色便可能天差地别。”
曾焕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能提到具体金属元素的读书人可不多。他点头道:“釉料皆是精选的上等紫金土、草木灰,配比乃祖传秘方,历来如此,从未出错。近来更是反复筛检,确保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