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久违的暖意

第一百七十四章:久违的暖意

康王那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奏折,如同一柄精准插入政治天平关键支点的杠杆,彻底改变了力量的对比。当一位权势煊赫、且与旧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亲王,公开以“救命恩人”的身份为沈墨轩背书时,任何继续坚持“沈墨轩乃奸佞小人”的论调,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隐隐有与康王对立的风险。

垂拱殿内,持续了多日的、关于沈墨轩案的喧嚣与争执,在康王奏折呈上后,骤然平息了大半。此前叫嚷最凶的几位官员,此刻要么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尖,要么眼神飘忽,不敢与御座上的皇帝以及对面神色凛然的陈砚舟对视。吕维等核心人物,脸色铁青,嘴唇紧抿,却终究没有再发出任何声音。他们知道,大势已去。继续纠缠,非但无法扳倒沈墨轩,反而可能引火烧身,将更多自己人拖下水。

仁宗皇帝赵祯,将殿下众臣的神色尽收眼底。他心中明了,这场借沈墨轩之事而引发的新旧两派角力,该到了收场的时候了。沈墨轩这块“试金石”,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让他看清了双方的底线、手段与力量对比。是时候展现帝王权威,进行最终裁决,重新平衡朝局了。

他没有再征询任何人的意见,直接对侍立在侧的中书舍人吩咐道:“拟旨。”

殿内一片肃静,只有中书舍人研墨展纸的细微声响。所有官员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判决。

旨意很快拟成,由内侍太监当殿宣读。那清越而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举人沈墨轩,才识明敏,于格物之道颇有建树。前据所奏,其行商贾,改良瓷艺,便利士林,探索海疆,虽有争议,然细究其行,多有利于国计民生,亦合朝廷‘通商惠工’、‘商屯拓殖’之旨。康王染疾,群医束手,沈墨轩施以妙手,缓解沉疴,功在社稷。综其所述,沈墨轩所行商事,于国有益,并无大过……”

当听到“并无大过”这四个字时,陈砚舟紧绷的心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欣慰涌上心头。他赢了,他和他所坚持的道义,赢了!

旨意继续宣读:

“……然,士子经商,终非正途。着沈墨轩今后需谨守本分,潜心学问,上报君恩,下泽黎庶,不可再行逾矩之事,致惹物议。其名下被查封产业,除经查实确有作奸犯科之部分外,余者即刻启封发还,不得刁难……”

这是对沈墨轩的肯定,也是一种限制和告诫。皇帝认可了他的贡献和能力,但也划下了一条红线,提醒他注意自己的“士人”身份,不可过于“出格”。

紧接着,旨意话锋一转,提到了在此次风波中表现突出的陈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