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七位副厅长,这些在各自领域里早已习惯了说一不二的“封疆大吏”,此刻却像七尊泥塑的菩萨,僵坐在原地一言不发。
他们的面前,摆着那份《氮化镓项目联合审批意见书》。
林远没有催促。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端起顾盼刚刚为他续上的热茶,轻轻地吹了吹上面的热气。
那悠闲的姿态,与室内那剑拔弩张的死寂,形成了一种极具压迫感的讽刺。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签字。
这是一种表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最终还是资历最老,也最懂得官场“游戏规则”的经信厅副厅长钱学东第一个打破了沉默。
但他没有去拿那支笔。
他清了清嗓子,那张布满了皱纹的老脸上,挤出了一个笑容。
“林主任啊,”他的声音不急不缓,充满了老成持重的味道,
“您看这个模式,我们原则上是支持的。集中办公,提高效率,这也是省委一直倡导的方向嘛。”
他先是肯定,给自己留足了余地。
“但是,”他话锋一滚,“审批工作,兹事体大。特别是像张博士这种技术新、风险高的项目,我们每一个部门的签字,背后都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依我这个老同志看,为了稳妥起见是不是可以这样?”他提出了一个看似滴水不漏的建议,
“我们今天可以先在这里,形成一个‘内部会商纪要’。然后我们七个人,再各自把这份纪要带回厅里,提交给厅党组会议讨论,形成一个正式的红头文件。最后我们再把七份红头文件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最终的‘联合审批意见’。您看这样一来,既体现了我们‘联合审批’的高效,又符合我们各自厅局内部的‘民主决策’程序,两全其美,也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您说呢?”
这番话说得简直是官场话术的“教科书”。
他巧妙地用一个“会签制度”,来消解林远“一把手负责制”的权威。
他把“个人签字”的责任,成功地分散到了“集体决策”的汪洋大海里。
听起来,每一个环节都那么合规,那么正确。
但林远和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这背后真正的潜台词是什么。
“你想让我当场拍板?不可能。这事我得带回去研究研究。至于要研究多久?那就要看我们厅长的心情,看我们党组的意见了。你想一天之内走完流程?做梦去吧!”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林远这个“联合审批办公室”,就将彻底沦为一个扯皮的“茶话会”,他那三条霸道的“工作纪律”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林远的身上。
他们想看看这个年轻人,要如何破解钱学东这个老狐狸,祭出的“程序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