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林小满捞出一个油饼,放在盘子里晾凉,“还要给爸爸‘摆’上青团,豆沙馅的、芝麻馅的、笋丁馅的,一样都不能少。”阿泽在一旁写着纸条,写完递给妈妈看:“妈,我写了‘爸爸,我会好好照顾妈妈和妹妹,还会好好学习,将来像你一样保护海岛’,这样写行不行?”林小满看着儿子歪歪扭扭的字迹,眼眶有点热,用力点头:“行,写得真好,你爸爸肯定高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傍晚时分,青团和油饼都做好了。林小满装了满满一篮子,让阿泽给村里的烈属家送去:“告诉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这是咱自家做的,尝尝鲜,清明节顺顺当当的。”
阿泽拎着篮子出门,宛宛捧着自己的“寄思袋”,跟着哥哥一起,挨家挨户地送。李婶家的小儿子接过青团,咬了一大口:“阿泽哥,这青团真好吃,比供销社卖的还香!”宛宛把一个小青团放进“寄思袋”旁边的盘子里,认真地说:“这是给李叔的,让他也尝尝。”
清明节当天,天阴阴的,飘着细密的雨丝。林小满一早起来,在院子里摆了一张小桌,铺上干净的蓝布,把晾凉的油饼、三种馅的青团摆成整齐的一排,旁边放着阿泽和宛宛写的纸条,还有宛宛的“寄思袋”。她点燃三炷香,插在简易的香炉里,青烟在雨丝中慢慢散开。阿泽和宛宛并排站着,学着妈妈的样子,对着海面的方向深深鞠躬。
“爸爸,”宛宛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很响亮,“我和哥哥都长大了,妈妈说你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绣了个袋子,把想对你说的话都装进去了,你要记得看呀。”阿泽攥着拳头,大声说:“爸爸,我会好好学习,帮妈妈干活,保护妹妹。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为海岛出力,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林小满看着两个孩子,眼眶湿润了,她轻轻抚摸着孩子们的头,对着海面轻声说:“你看,孩子们都懂事了。家里一切都好,海岛也越来越好,你放心吧。我们娘仨会好好过日子,不辜负你,也不辜负这日子。”雨丝落在脸上,凉凉的,却不觉得冷。院子里的艾草散发着清香,混着青团的甜味,像是一种温柔的拥抱。
上午,村里组织烈属们去海边的“英雄礁”献花。“英雄礁”是海岛人对一块大礁石的称呼,当年不少烈士就是在这片海域牺牲的,村里人每年清明都会来这里缅怀。林小满带着阿泽和宛宛,跟着大家一起往海边走。李婶牵着最小的孩子,手里捧着一束野菊花;张奶奶由孙子搀扶着,手里攥着一块绣着船锚的手帕;王大哥背着一个竹篓,里面装着刚从山上采的映山红。
海风吹着,浪涛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大家把带来的花束放在礁石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风雨中摇曳。村长站在礁石旁,声音沙哑却有力:“老少爷们,姐妹们,今天咱来这儿,是给英雄们说说话。咱海岛能有今天,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咱得记着他们,更得好好过日子,把海岛建设得越来越好,才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对!对得起他们!”村民们齐声应着,声音在海面上回荡。
阿泽从口袋里掏出一颗自己攒的弹珠,放在礁石上:“这是我最宝贝的弹珠,送给爸爸和叔叔们玩。”宛宛把自己的“寄思袋”系在礁石的缝隙里:“风会把我的话带给爸爸的。”
林小满看着眼前的人群,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力量。她知道,缅怀不是沉溺于悲伤,而是要从思念中汲取前行的勇气,带着逝者的期望,好好活下去。
下午,雨停了。林小满带着阿泽和宛宛去给地里的庄稼松土。阿泽学着妈妈的样子,挥着小锄头,虽然动作生涩,却很卖力。宛宛在田埂上拔草,把拔下来的草放进篮子里,说要带回家喂鸡鸭。
“妈,”阿泽擦了擦汗,“刚才村长说,要在‘英雄礁’旁边建一个小亭子,让后人都记得这里的故事。我长大了,也要去帮忙建亭子。”
林小满笑着说:“好啊,到时候妈陪你一起去。咱不仅要建亭子,还要把海岛建设得更好,让这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这样才是对英雄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