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维城降幡悬日月 西欧战火熄复燃

启元二十一年初春的寒风掠过中欧平原,却吹不散弥漫在维也纳上空的绝望与颓败。这座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哈布斯堡王朝百年古都,如今已彻底沦为一座被四面合围的孤城。帝国第四、第五集团军的主力,如同两道无可阻挡的铁钳,已于数日前分别从东南和南面兵临城下;东面,吴佩孚第三集团军的先头骑兵部队也已出现在城市远郊,切断了最后一条可能通往布达佩斯的脆弱联系。

维也纳的城墙,在历经数次扩建后,早已不复中世纪的坚固。面对帝国军数量庞大、威力惊人的“雷霆”式重炮群,这些砖石结构与其说是屏障,不如说是巨大的靶标。城内,秩序濒临崩溃。食物短缺,燃料殆尽,谣言四起,抢劫和骚乱在警察系统瘫痪后时有发生。奥匈帝国最后一点堪战之兵,要么已在多瑙河沿岸的阻击战中消耗殆尽,要么就龟缩在城内几处核心据点,士气低落,毫无战意。

奥皇卡尔一世,这位在风雨飘摇中继位未久的年轻君主,此刻正呆坐在霍夫堡皇宫那空旷而阴冷的书房内。窗外,依稀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零星炮声——那是帝国军在进行的威慑性射击,并未真正全力攻城。但这份“克制”,带来的压力远比狂轰滥炸更为沉重。他知道,东方帝国的统帅,那位定王柏凌峰,不是在给他考虑的时间,而是在等待他做出最体面,也最痛苦的决定。

御前会议早已失去了意义,主战派大臣要么缄口不言,要么已经秘密逃离。留下的,多是面容惨白、等待最终命运降临的贵族和官僚。

“陛下……”首相的声音干涩而颤抖,“城外的中华帝国军队,已经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我们在明日正午之前,给出明确答复……否则……”

“否则,维也纳将玉石俱焚。”卡尔一世替他说完了后半句,脸上露出一丝惨淡的笑容。他环顾这座承载着家族无数荣耀的宫殿,最终疲惫地闭上了眼睛。“为了维也纳数十万市民……也为了……哈布斯堡家族不至于彻底湮灭……我们……别无选择。”

一月二十七日清晨,一队打着白旗的奥匈帝国皇家马车,在少量帝国骑兵的“护送”下,驶出了维也纳残破的城门,向着城南帝国第五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美泉宫方向行去。为首的马车里,坐着面色灰败的奥皇卡尔一世、首相以及总参谋长等寥寥数名帝国最高决策者。

美泉宫,这座曾是哈布斯堡家族夏宫的巨大巴洛克式建筑群,如今成为了帝国南欧征服者的临时大本营。宫殿前的广场上,帝国近卫军士兵肃然林立,刺刀在冬日微弱的阳光下闪烁着寒光。赤龙旗在宫殿主楼顶端高高飘扬,取代了那面曾经代表奥匈二元帝国的黑黄双色旗。

定王柏凌峰,并未在室内等候。他选择在美泉宫那着名的海神泉前,设置了简单的受降仪式现场。此举寓意深远——既彰显了帝国征服者的威严,也似乎暗示着旧秩序的终结与新秩序的涌流。他身着笔挺的帝国元帅礼服,外罩玄色大氅,在一众高级将领——包括第四集团军司令赵守诚、第五集团军司令何雄,以及刚刚赶到不久的第三集团军代表等的簇拥下,静候着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到来。

马车停下,卡尔一世等人步履沉重地走下马车。这位年轻的皇帝,努力想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但那微微颤抖的手指和略显涣散的眼神,暴露了他内心的巨大屈辱与恐惧。

柏凌峰并未上前,只是用平静而极具压迫感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奥匈帝国首相,捧着一个覆盖着黑黄丝绸的托盘,上面放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宝剑以及早已拟好的无条件投降书,步履蹒跚地走到柏凌峰面前数步远处,深深鞠躬,然后将托盘高举过顶。

一名帝国军官上前,接过了托盘,呈送到柏凌峰面前。

柏凌峰目光扫过投降书,并未细看,只是对身旁的参谋微微颔首。参谋会意,上前一步,以洪亮的声音宣读了帝国皇帝柏凌云关于接受奥匈帝国投降、并宣布其正式解体的诏书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