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北平,阳光刺眼。
秋老虎做着最后的挣扎。
胡同里,孩子们赤脚追逐打闹。
老人摇着蒲扇闲聊“日本投降了”的喜讯。
小贩推车叫卖豆腐,主妇攥着纸币在菜摊上讨价还价。
茶馆门口,文人争辩报纸,说书人正讲十面埋伏,茶客们听得入神。
街角,乞丐蜷缩在阴影里,眼神空洞。
这座城,还带着战后的疲惫,在烟火气中慢慢咀嚼着和平的滋味。
一阵摩托车的轰鸣声,在和家旧货铺门前引人注目。
和尚骑着摩托车,停在自家铺子门口。
此时,店内的一众人员,瞬间都把目光锁定在和尚身上。
乌老三看见门口骑摩托车的姐夫,立马放下手中的钢笔,绕过柜台,小跑至和尚身边。
一脸新奇的乌老三,围着摩托车打转。
他的手也没闲着,时不时抚摸,敲击摩托车油箱,车灯。
和尚骑在摩托车上,享受自己小舅子的崇拜。
“三儿,摩托车俊不俊?”
乌老三,拧动已经熄火的摩托车油门,他一脸羡慕的表情回话。
“姐夫,摩托车是咱家的?”
和尚笑嘻嘻,从摩托车上跨下来。
“多新鲜呐,不是爷们的,我能开回家?”
闻言此话的乌老三,一个抬腿,跨上摩托车。
坐在摩托车上的他,满脸期待的表情看向自己姐夫。
“带我溜一圈~”
两人的目光此时全放在摩托车上。
和尚对着坐在摩托车上的小舅子,摆了摆手,示意他往后坐坐。
随即他一抬腿,骑在摩托车上,钥匙一拧,开始蹬打火棍。
支着一条腿的和尚,双手握在车把上,左腿连蹬七八下打火棍。
摩托车的轰鸣声再次响起。
和尚回头看向后座上的小舅子。
“坐稳了~”
一句话过后,摩托车转向掉头,轰隆一声窜老远。
店门口的客人们,看着一骑绝尘消失不见的摩托车,议论纷纷。
坐在澡堂子门口晒太阳的鸠红,看着消失在街上的摩托车,不屑一顾的嘀咕一句。
“臭显摆什么~”
没等他嘀咕完,一辆挎斗三轮摩托车,从远处驶来。
当他看清,摩托车上的几人时,脸上不自觉露出,几分羡慕之情。
“几个王八蛋,屎壳郎变季鸟了~”
余下两个小时内,南锣鼓巷整条街,就看到两辆摩托车时不时路过。
临近晌午,和尚骑着摩托车,去切面铺买面条。
切面铺最初在清代专营馒头、花卷等蒸食,后逐步增加面条吃食,外带卖生面条,店铺因此得名。
北平餐饮界,酒楼餐厅,打眼一瞧就知道什么档次。
这年头餐饮店,门头会挂幌子。
所谓的幌子,又称“招旗”,是古代商铺、客栈或酒家用来吸引顾客的标志物。
幌子就是告诉食客,本店能做哪些菜,属于什么档次的饭店。
一个幌子,就是所谓的二荤铺子。
店内只做有限的几个菜,提供酒水。
两个幌子,代表店内,一般的煎炒烹炸都能做。
店门口,要是挂了四个幌子,那就代表了这家饭店,经营一个完整菜系。
酒楼要是挂六个幌子,代表店内精通两个大菜系。
切面铺,就是比二荤馆还小的店。
店内售卖,简单的面食,如杂酱面,捞面,烩面。
客人也可以买生面条,回家煮。
骑着挎斗三轮摩托车的和尚,跨斗里装了一大盆生面条。
南锣鼓巷主街道上的人们,看着驶过门口的摩托车议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