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两次堪称“天降横财”的巨大收获,像两杯醇厚猛烈的高粱酒,让初尝大海滋味的女眷们彻底沉醉其中,脚步都有些飘忽了。那厚厚几沓“大团结”带来的安全感与成就感,是她们在林场家属院里围着锅台转、计算着粮票布票时从未想象过的。大海,在她们眼中不再是遥远而危险的蔚蓝,而是充满了机遇、自由与无限可能的金色梦想之地。
这种心态的转变,清晰地体现在她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以往赶海,更多的是图个新鲜好玩,捡些贝壳螃蟹便心满意足。如今,她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和“贪婪”,董良玉能更准确地找到蛏子窝,董良菲撬牡蛎的手法越发熟练老道,连麻小燕和麻小果都开始挑剔螃蟹的大小,小的直接不要,专挑那挥舞着大钳子的肥硕赤甲红。她们甚至开始跟着王大娘学习如何晾晒海米、腌制咸鱼,讨论着哪种海货晒干了更值钱。
夜晚,躺在王家热炕上,女眷们的悄悄话主题也彻底变了。不再是林场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也不再是对未知旅途的忐忑,而是围绕着大海,充满了热烈的憧憬。
“二姐,你今天看见没?村东头老李家新买的那条机帆船,哒哒哒跑起来可真带劲!比王大爷这老‘辽营号’强多了!”麻小燕眼睛亮晶晶的,语气里满是羡慕。
“看见了,”董良菲难得地接话,声音里带着一丝向往,“要是咱们也有条那样的船,就不用总麻烦王大爷,自己想啥时候出海就啥时候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董良红则比较务实,轻轻叹了口气:“好船肯定贵得很哩……咱们这些钱,看着多,不知道够不够……”
“够不够的,问问不就知道了?”董良玉胆子大些,怂恿道,“明天让松山去打听打听呗?万一呢?咱们现在也能挣钱了不是?”
这话像一颗火种,掉进了干燥的柴堆里。自己挣钱!这个词对她们来说太有吸引力了。不再是依靠男人工资,不再是手心向上,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广阔的蓝色田野里获得实实在在的、甚至远超想象的回报。这种经济上的独立可能带来的地位变化和自由空间,让她们的心怦怦直跳。
第二天,她们果然撺掇着麻松山去打听渔船的价格。麻松山也被她们说得心动,谁不想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能乘风破浪的船呢?他找到王老汉,旁敲侧击地问起买船的事。
王老汉一听,嘬着牙花子,给他算了一笔账:“山子,不是俺打击你。一条像样的、能出远海、带柴油机的二手木壳渔船,没这个数下不来!”他伸出两根手指,又翻了一下。
“两千?”麻松山心里一沉,他们现在所有钱加起来,刨去开销,大概也就一千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