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林业局第一护林狩猎试点队”正式成立以及麻乐军升任副场长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个林场乃至周边的屯落。那盖着鲜红大印的文件,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原本还有些人私下里嘀咕麻松山这帮人是“瞎折腾”、“不务正业”,如今全都闭上了嘴,眼神里换成了羡慕、敬佩,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巴结。
麻家小院和狩猎队新划拨的驻地(由原来废弃的一处楞场仓库改建),一下子成了林场最热闹的地方。前来道贺的、打听消息的、甚至直接提着山货野味想来攀交情的,络绎不绝。李秋兰和董良红忙着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麻乐军虽然还不太适应副场长的身份,走路时腰杆却不由自主地挺直了几分,处理起场里安排过来的协调事务,也有条不紊,带着老工人特有的认真和实在。
但麻松山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荣耀和喧嚣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文件和名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去解决的,是多个林场实实在在、性命攸关的兽患。没有一支过硬队伍,一切都是空谈。
在于振军的协助下,一份措辞简洁却分量十足的“招募启事”很快贴在了林场场部和几个主要屯落的公告栏上。启事明确列出了招募条件:年龄十八至三十五岁,身体健康,熟悉山林,服从指挥,有狩猎经验或枪法精准者优先。末尾,盖着林业局和狩猎队两个鲜红的大印。
这纸启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
招募当天,天刚蒙蒙亮,狩猎队驻地那片平整出来的雪地上,就已经黑压压地站满了人。粗粗看去,不下七八十号。有林场里和麻松山、牛飞扬一起光屁股玩大的发小,有附近屯子里闻讯赶来的年轻猎户,还有不少是听说待遇好、有前途,想来碰碰运气的林场子弟。人人脸上都带着兴奋、期待,还有一丝面对选拔的紧张。
麻松山、牛飞扬、于振军三人,连同刚刚被麻松山指定为两个小组临时负责人的赵建国和孙志强,在驻地仓库门口摆了一张长条桌,算是考核点。牛晓云也在一旁静静站着,她没有参与具体考核,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和标准。
“都静一静!排队!按先来后到,排成两列!”牛飞扬扯着大嗓门维持秩序,他如今是名正言顺的副队长,气势更足了。
人群稍微骚动了一下,很快排成了两条歪歪扭扭的长龙。眼神都热切地聚焦在桌后的麻松山身上。
考核的第一项,是资格审查和基本问询。于振军负责登记,询问姓名、年龄、住址、家庭情况,以及是否有过狩猎经历或使用枪支的经验。
“俺叫张德贵,黑瞎子屯的,俺爹是老猎户,俺从小就跟俺爹进山,下套子、下夹子都行!枪也会使,老洋炮打过狍子!”一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年轻汉子操着浓重的口音,拍着胸脯说道。
“我叫李卫东,林场三队的,去年民兵打靶,我得了优秀!”一个穿着旧军装、站得笔直的年轻人声音洪亮。
“俺……俺没打过猎,但俺有力气,能扛东西,能跑山路!”一个看起来有些稚嫩的小伙子红着脸说道。
麻松山静静地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庞,观察着他们的眼神、姿态和手掌。常年赶山的人,手上必有老茧,眼神里有山林的影子,站姿也带着一种习惯于复杂地形的稳定。
符合基本条件的,被带到一旁,进行第二项考核——体力与耐力。牛飞扬负责这一块。项目简单粗暴:背负三十斤重的沙袋,在积雪没过脚踝的场地上,折返跑五百米,限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