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修行佛道,三轮七脉

他开始尝试将佛道之力融入国术拳意。以往的“六道轮回拳”重“灭”与“送”,如今加入心轮的慈悲与眉心轮的洞察,拳势中多了“悟”与“解”:打向恶念重者,拳意如明镜,照见其前世今生的恶因,使其在恐惧中醒悟;打向善念未泯者,拳意似春风,化解其执念,使其自愿入轮回。

一次演练时,他一拳轰在岩壁上,拳影中的六道虚影不再是单纯的生灭,而是浮现出因果链条:地狱道中受苦者,其虚影旁会显现生前作恶的画面;天道中享乐者,虚影旁则有往昔行善的印记。“原来六道轮回,实为‘因果剧场’。”宁采臣心中大定,对轮回之道的理解又深一层——佛道的“因果观”,恰是填补其轮回体系最后一块拼图的关键。

第三章:菩提明心,破迷开悟

修行佛道的第二年,宁采臣离开色拉寺,前往更西的古佛洞。据说那里曾有佛陀驻足,洞壁上留有天然形成的梵文,能助人破除“我执”。他带着《菩提心经》深入洞穴,在幽暗的环境中继续观心修行。

三轮七脉的流转让他在黑暗中也能“视物”——不是靠眼睛,而是用心轮的感知“听”风的流动,用眉心轮的神识“见”岩石的纹理。洞壁上的梵文在他眼中渐渐亮起,与《菩提心经》的经文相互映照,最终化作一个巨大的“空”字。

“何为‘空’?”宁采臣盘膝坐在“空”字下方,观想自身。他看到自己的武者之躯、修士之法、佛陀之性,也看到轮回道相的龙蛇虚影,这些究竟是“实有”,还是“虚幻”?

这个疑问让他陷入“禅定”,一坐便是七日。七日内,无数念头在他识海中翻腾:有对母亲的思念,有对武道巅峰的渴望,有对轮回大道的执着……这些“执念”如潮水般冲击着他的心神,而他以《菩提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为舟,在潮水中稳住心神。

第七日黎明,第一缕阳光透过洞顶的缝隙照在“空”字上时,宁采臣突然睁开眼,眸中清澈如水。他终于明白:“空”不是“无”,而是“不执着”。武者之躯是修行的载体,却不必执着于“不坏”;修士之法是度化的工具,却不必执着于“法力”;佛陀之性是明心的镜鉴,却不必执着于“慈悲”;轮回道相是悟道的根器,却不必执着于“圆满”。

这一刻,顶轮突然震动,一股清凉的天地灵气与佛性之光交融,冲破了最后的淤塞。七脉贯通,三轮齐亮:顶轮接天,眉心轮明识,喉轮宣法,心轮含慈,脐轮蕴力,海底轮固基,梵轮统摄,如北斗七星绕着紫微,形成完美的能量循环。

随着顶轮开通,宁采臣的神识大幅提升,不仅能洞察百里内的生灵心念,更能隐约看到“因果线”的全貌——不再是少年时看到的简单丝线,而是如蛛网般交织的、贯穿过去未来的能量轨迹。他甚至能看到自己轮回道相的部分本源:原来奥斯里塔-尤格希尔的九大道相,本就是为了探究“存在与轮回”的终极奥秘,而他选择佛道,恰是道相的本能指引。

走出古佛洞时,他的气质又变了几分。金芒内敛,慈悲暗藏,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圆融”的韵味——挥拳时既有见神不坏的刚猛,又有佛法的柔和;画符时既有筑基法力的灵动,又有禅定的沉稳。他试着将《菩提心经》的“观想”融入轮回符箓,符面上竟浮现出一朵九品莲台,度化魂魄时,莲台会先净化其业障,再送入轮回,获得的功德比以往更加精纯。

在附近的城镇,他遇到一位被“妄念”缠身的书生,自称能与鬼神对话,实则是被心魔所控,日渐憔悴。宁采臣没有用符箓镇压,而是引他到河边,以指蘸水,在石上写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所见的鬼神,皆是你心中的执念所化。”他运转喉轮,声音温和却带着穿透力,“如这水中月影,你越想抓住,它碎得越快;你若坦然观之,它自清晰。”

书生望着水中的月影,又看看石上的字,突然泪流满面,喃喃道:“我明白了……是我太想中举,才生出这些幻象。”随着话音落下,他周身的黑气散去,眼神恢复清明。

宁采臣的心轮微微发热,知道这是“破迷开悟”带来的功德。这种功德与度化魂魄不同,更显纯粹,直接滋养着他的佛性之光。他意识到,轮回之道不仅是“送亡灵入轮回”,更是“帮生者破迷障”——前者是“了死”,后者是“生悟”,二者相辅相成,方为圆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章:金身显圣,脉轮归真

修行佛道的第三年,宁采臣已能在三轮七脉流转时,凝聚出半丈高的法相金身。这尊金身并非佛陀模样,而是融合了他自身特质:面容如他本人,却带着轮回道相的幽蓝纹路;身披金色甲胄,甲片上刻着国术的拳印与仙道的符文;左手结“轮回印”,右手握“菩提拳”,眉心一点朱砂,正是三轮七脉的能量枢纽。

此时他再施展六道轮回拳,拳意中既有六道生灭之力,又有因果洞察之明,更添了法相金身的威压。一次在沙漠中遇到一伙以活人献祭的邪教徒,他未出全力,只是一拳轰在祭坛前的地面上,拳意中的“地狱道”虚影显现出邪教徒未来的报应,吓得他们当场崩溃,跪地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