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到书案前,提笔,却并非批阅奏疏。他在一张空白的诏书上,缓缓写下两个字:
“正名。”
然后,他将这张只写了两个字的诏书,置于一旁,用镇纸压好。
他在等。等玄影带回更确凿的证据,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两日后。
玄影带回的消息,印证了李恪最坏的猜想。钱姓内侍“招认”,是受永嘉郡王昔日一名心腹指使,利用职务之便,在勘验时做了手脚,并买通王司簿在誊录时篡改清单,目的便是借贡品之事,挑起事端,构陷备受圣眷的崔尚宫,若能因此动摇陛下对尚宫局的信任,甚至牵连更深,则更好。至于那个模糊的“苏”字,经查,是当初勘验时另一名小内侍所注,意指宝石色泽存疑,需请“苏司珍”(内侍省一名负责鉴别珍宝的女官)复核,与苏德妃并无直接关联,只是被幕后之人巧妙利用,混淆视听。
而档房“失慎”,确系人为,是另一名被收买的内侍故意为之,意图销毁原始勘验记录。
铁证如山!矛头直指永嘉郡王残余势力!
李恪看着玄影呈上的供词,脸上最后一丝温度也消失了。
“传旨。”他声音冰冷,如同数九寒天的风,“永嘉郡王余党,冥顽不灵,竟敢窥伺宫闱,构陷女官,罪加一等!所有涉案人员,无论主从,一律处斩,家产抄没!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继续深挖严查,务必将其党羽一网打尽,绝不姑息!”
这道旨意,如同雷霆,再次震慑朝野。永嘉郡王案余波未平,又起波澜,且直接牵扯到宫廷,陛下对此事的震怒与肃清决心,可见一斑。
紧接着,李恪拿出了那张只写了“正名”二字的诏书,亲自提笔,在其后续写:
“尚宫局尚宫崔氏芷柔,秉性忠贞,才识敏慧,恪尽职守,明察秋毫。今于贡品核查中,洞悉奸邪,肃清宫闱,功在社稷。特赐玉璧一双,金如意一柄,以彰其功,以正其名。望内外臣工,宫闱上下,皆以崔尚宫为楷模,各安其位,共保清明。钦此。”
这道明发宫廷乃至前朝的诏书,不仅再次重重褒奖了崔芷柔,更是以最正式的方式,为她此次化解危机“正名”!将她“秉性忠贞”、“才识敏慧”、“恪尽职守”、“明察秋毫”的形象,牢牢树立起来。同时,也严厉警告了那些蠢蠢欲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