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凋敝,尤其是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旦粮食歉收,便粮价飞涨,民不聊生。当时,财政专家刘晏被任命为转运使,负责漕运和粮食供应。
· 旧有问题:以往,政府在丰收年景用高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名为“和籴”,实则近乎苛捐),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收购来的粮食需要昂贵的运费从江淮运到长安,成本极高,财政难以维系。
· 刘晏的改革:
1. 改革漕运:他改进了运输方法,大大降低了运输损耗和成本。
2. 创新“和籴”:他不再在关中高价收粮,而是将改革漕运所节省下来的经费,运到丰收的江淮地区,以市场价格收购粮食。
3. 建立循环机制:他将这些粮食通过高效的漕运送至长安,不仅保障了供应,还可在京师粮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百姓(平粜)。
4. 产生利润:这种“低价地区收购,高价地区平价销售”的模式,不仅平抑了物价,还产生了可观的利润(即“息米”)。
马端临的记载,正是描述了这个良性循环的结果:刘晏用这十四年来积累的“息米”作为资本,建造了大量的粮仓。这些粮仓具备了常平仓的功能,但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比传统的、依赖国家拨款的常平仓更为先进和可持续。
三、作者与作品介绍
1. 作者:马端临
· 时代: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约1254—1323年)。
· 身份: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马廷鸾曾任南宋宰相。宋亡后,他隐居不仕,专心着述。
· 成就: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撰写了《文献通考》,与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并称为“三通”。
2. 作品:《文献通考》
· 性质:一部记载从上古到宋宁宗时期(约1224年)的典章制度通史。
· 内容:共348卷,分为24考(即24个门类),如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官考、学校考、经籍考等,内容极其浩博。
· 特点与价值:
· “文”与“献”结合:“文”指历代典籍的记载,“献”指学士名流的议论。马端临不仅罗列史料,还附上大量前人和自己的精辟分析。
· 尤其详于宋代制度,是研究宋史不可或缺的核心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