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9节2 螯áo,“紫螯应已肥,白酒谁能劝?”

· 明珠:此处的意象非常精妙,既可指晶莹剔透的蟹肉,也可指冰盘中美酒映照的光泽,更可理解为盘中蟹肉与樽中美酒共同构成的珍贵、美好的景象。

2. 句义翻译

在家时,妻儿的啼号让人烦忧;在官署中,又总是被繁琐的文书所困累。

(直到)这新秋的凉意忽然映入眼帘,仿佛在请求我:保重好这副身子骨吧。

此时,螃蟹的螯足应该已经长得肥美了,但又有谁能来陪我共饮这杯白酒呢?

我不由得想象那场景:在清凉的玉盘之中,那如同明珠般的蟹肉与美酒,正盈满我们的碗盏杯瓢。

三、创作背景与深意

1. 创作背景

· 时代与交游:此诗约作于宋哲宗元佑年间,苏轼在京城任职时期。此时,新旧党争依然激烈,官场生活充满压抑与束缚。苏轼与钱穆父政治立场相近,性情相投,是彼此在宦海风波中重要的精神慰藉。

· 唱和传统:文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不仅是风雅的交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苏轼读到钱穆父的《新凉》诗,被其中描绘的秋意与情感所触动,从而提笔唱和。

2. 深意解读

这首诗的核心情感在于“闲”与“孤”的交织。

· 对新凉的渴望:“新凉忽在眼,乞我此身健。” “新凉”在这里被拟人化了,它不仅是季节的信号,更是一种解脱的象征,将诗人从“妻儿号”与“簿书困”的世俗烦恼中暂时解救出来,唤起了他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 对美食与共饮的期盼:“紫螯应已肥”是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螃蟹在古典诗文中,常与秋日、闲适、雅集联系在一起。然而,笔锋陡然一转——“白酒谁能劝?” 这一问,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深处。肥蟹已备,美酒当前,唯独缺少了可以共享此乐的知己。“紫螯”之肥美,恰恰反衬出“无人劝酒”之孤寂。

· 虚拟场景的慰藉:正因为现实中无法与友人相聚,诗人只能在想象中“想见冰盘中,明珠溢瓢樽”。这个想象中的完美场景,既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是在孤独中为自己营造的一种精神慰藉。

四、现实意义论述

苏轼这首诗,虽写于千年前,但其描绘的情感与困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1. 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启示:在忙碌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苏轼身处“簿书困”的公务繁忙中,却能因“新凉”这一细微的自然变化而触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这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