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0节6 把b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翻译:

晴日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正是美好的样子;雨天时,远处的山色在烟雨中一片迷蒙,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是要把西湖比作那位古代的美人西施,那么无论是素雅的淡妆,还是艳丽的浓抹,她都是那么美丽动人,恰到好处。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放的时期。尽管在政治上有些失意,但杭州的山水极大地慰藉了他的心灵。

· 心境与环境:苏轼深爱杭州,尤其钟情于西湖。他主持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与这片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个先是晴朗后转细雨的春日,他与友人在湖上饮酒,被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美所深深触动,诗兴勃发,写下了这首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最为着名的一首。

· 历史意义:此诗一出,便被广为传唱,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最雅致、最贴切的别称。可以说,是苏轼的这首诗,为西湖注入了不朽的灵魂,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化中“人间天堂”的美学地位。

三、核心寓意与智慧

1. 本质之美,超越形式

这首诗最核心的哲理在于揭示了“本质美”与“形式美”的关系。西湖的美,不在于晴天或是雨天某一种特定的形态,而在于其内在的、恒久的本质魅力。正如西施,无论是朴素的淡妆还是华贵的浓抹,都无法掩盖她天生的丽质。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的,不会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减损。

2. 豁达包容的审美观与人生观

苏轼欣赏了“潋滟”的晴,也赞叹“空蒙”的雨。他能平等地欣赏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不偏执一端的豁达心态。这种心态延伸到人生中,便是无论在顺境(晴)还是逆境(雨),都能发现其中的“好”与“奇”,坦然处之,随遇而安。

3. 天才的联想与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