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安)于是将戴就逮捕,关押在钱唐县监狱。将他囚禁起来严刑拷打,各种酷刑交替使用。戴就却慷慨陈词,神色不变。狱卒又烧红了锞斧,强行夹在他的腋下。戴就却对狱卒说:“为什么不把斧子烧得再热一些?别让它凉了。”每次遭受拷打时,他便拒绝吃饭,身上被烫焦烤熟的肉掉在地上,他就拾起来吃掉。…… 狱卒又用大针刺进他的指甲缝里,然后命令他用手去抓土,他的指甲便全部脱落了。 但戴就始终没有一句屈服的供词。
二、着作与作者介绍
· 《后汉书》:这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公元25年-220年)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史料价值与文学成就极高。
· 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他博采众长,在《后汉书》中创立了《列女传》、《文苑传》等新类传,对后世史书影响深远。他特别重视表彰气节与操守,因此书中记录了大量像戴就这样坚守原则、不畏强暴的人物。
三、典故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中期,政治日趋黑暗,地方官吏贪腐、滥用刑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 人物关系:戴就是会稽郡(今浙江一带)的一名地方官(仓曹掾)。他的上司扬州刺史欧阳参,听信谗言,诬告戴就的上司、会稽太守成公浮贪污。
· 事件起因:欧阳参派薛安前去审理此案,并将戴就抓来,企图从他这里打开缺口,逼他作伪证诬陷成公浮。
· 核心冲突:一边是手握生杀大权的酷吏和惨无人道的刑罚,一边是戴就对事实的坚守和对上司的清白所承担的道义责任。这场较量,是权力与气节、谎言与真相的极端对决。
四、核心寓意与精神
1. 坚守道义,宁折不弯
戴就的行为,完美诠释了儒家思想中“士不可不弘毅”和“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他将事实与道义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用血肉之躯对抗强权,扞卫了精神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
2. 忠诚与责任的极致体现
戴就的“忠”,并非愚忠于某个上司个人,而是忠于他所承担的“职守”和心中的“公理”。他知道太守是清白的,因此保护上司,就是维护正义和官场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