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式制造”的理念,如同在迷雾重重的科研深海中点亮了一座灯塔,为陷入“可持续性”困境的灵青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理念的提出与实现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引导材料自主“生长”出复杂的能量结构,涉及到了物质在最基本层面的灵性响应与规则操控,其难度远超现有的三维打印技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攻克。
专项课题组虽然成立,资源虽然倾斜,但进展极其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在黑暗中摸索,连一个可行的技术路径都尚未明确。
时间不等人。外界,玄道宗等势力在舆论战受挫后,并未偃旗息鼓,反而更加低调地积蓄着力量,暗中的小动作不断。幽冥殿的阴影也依旧笼罩,被擒的幽泉嘴硬无比,搜魂又恐触发其灵魂禁制,未能获得太多有价值的情报。灵青盟迫切需要保持并扩大其技术优势,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更大风浪。
“永动I型”电池所带来的“无限续航”前景是如此诱人,绝不能因为飞剑本体的耐久性问题就将其彻底搁置。在凌皓的主持下,科学院进行了一次战略方向的紧急调整。
“既然短期内无法解决高负荷下飞剑本体的‘灵蚀’问题,那我们就把目光放低一点。”凌皓在战略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务实且灵活的方案,“‘永动I型’的设计初衷,是作为飞剑、战甲等主战兵器的内置能源。这个目标暂时受挫。但我们是否可以将其‘降维’,先作为一种…外置的、便携式的‘灵能补给单元’?”
他拿起一块“永动I型”的原型电池,其巴掌大小的体积,相对于需要嵌入剑格或战甲核心而言,确实显得有些“笨重”,但若只是作为随身携带的备用能源…
“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简化版的,专注于‘安全充放电’和‘便携性’的‘灵能蓄电池’。”凌皓阐述着新的思路,“它不需要驱动飞剑进行极限战斗,只需要能在战斗间隙,为修士快速补充消耗的灵力即可。这样一来,对电池本身的瞬时放电功率要求可以降低,更重要的是,对飞剑本体的负荷也大大减小!”
这个思路,瞬间打开了新局面!
对啊!为什么一定要把电池和飞剑死死绑定在一起?为什么不能像前世的移动电源一样,做成一个独立的、可以随时取用的“充电宝”?
“我们可以称之为‘便携式灵能蓄电池’,或者…‘灵充宝’!”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兴奋地提议。
“好!就叫‘灵充宝’!”凌皓从善如流,“项目目标变更:研发一款容量适中、充电快速、安全可靠、便于携带的‘灵充宝’!要求其能在常规战斗强度下,为一名金丹修士快速补充至少三次满状态灵力!并且,要成本可控,能够大规模量产,配发给每一位一线弟子!”
目标明确,难度骤降。
研究团队精神大振,立刻投入到“灵充宝”的研发中。
基于“永动I型”的技术积累,简化工作进展顺利。降低了放电功率要求后,对“铽-皓超导灵络”的要求可以放宽,采用更稳定、成本更低的替代材料;放弃了复杂的功率调控模块,专注于稳定的能量输出;“镝-皓场效应薄膜”也可以简化为更基础的防过载灵阵。
最重要的储能核心——“钆-皓复合纳米晶格”的制备工艺,在经历了“永动I型”的千锤百炼后,已经相对成熟,虽然为了控制成本,其储能密度有所牺牲,但满足“灵充宝”的需求绰绰有余。
仅仅一个月后,第一代“灵充宝”原型机便成功下线!
它的大小和厚度类似于一块稍厚的玉简,通体呈流线型,外壳由一种轻便坚韧的复合灵材制成,手感温润。正面有一个简洁的灵能指示灯和一个小小的灵力输出接口(一种标准化的微型灵能插口)。重量很轻,可以轻松挂在腰间或放入储物袋。
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使用特制的“灵能充电桩”(同样进行了小型化、低成本改造),一块“灵充宝”从零到充满,仅需半个时辰(一小时)。而它在为一名金丹初期的测试弟子补充灵力时,能在短短十息之内,将其消耗殆尽的灵力恢复到八成以上!连续补充三次后,“灵充宝”能量才宣告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