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幽灵的触手

B方案陶瓷基板的性能全面恢复,如同给在黑暗中跋涉的“星火”研究所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生产区域再次被一种充满希望的喧嚣所笼罩,自动化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着泛着青灰色光泽的基板,在传送带上发出规律而沉稳的节奏声。

张海洋带着材料组的老技师们,硬是靠着三班倒的连轴转,将之前因材料污染延误的进度一点点抢了回来。

每一片成功烧制、经过严格检测的基板,都带着窑炉的余温,被小心翼翼地送往下一道封装和集成工序,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承载着“星河二号”心跳的温热血肉。

然而,位于研究所核心区域的超净实验室里,气氛却并未因材料问题的解决而有丝毫轻松。

李文军和吴思远并肩站在一台发出微弱嗡鸣的示波器前,屏幕上原本应该稳定清晰的波形,此刻却像痉挛般剧烈起伏,旁边高速打印纸上记录下的数据曲线,更是糟糕得令人心惊。

“秦工,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棘手得多。”

李文军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指着那组刺眼的数据,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通用核心与十二个专用协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延迟和同步开销,已经大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我们之前设计的、基于传统共享总线的通信架构,在这里成了最致命的瓶颈。

它严重制约了并行效率的提升,甚至可能让‘星河二号’的异构优势荡然无存。”

他拿起一支白色粉笔,转身在身后的黑板上快速勾勒出简洁的架构示意图,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急促的“哒哒”声,仿佛在敲打着众人紧绷的神经。

“看这里,当多个协处理器同时向通用核心请求数据,或者需要彼此交换中间计算结果时,信道拥堵不堪,核心仲裁压力巨大。

模拟显示,在峰值负载下,协处理器的有效计算时间占比不到百分之四十,其余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在等待数据!

如果无法在底层架构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星河二号’的性能提升,恐怕连我们最低目标的百分之三十都达不到!”

这正是“星河二号”设计中最核心、也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之一。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团队核心成员已经连续争论、模拟、推翻了数个日夜,提出的几种改良方案,

无论是增加缓存层级、优化仲裁算法,还是采用更高级的总线协议,都在后续更精确的仿真模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