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燕昭王:为雪先王亡国羞,乐毅挥师下齐州!

这一仗打得,堪称战国时期的闪电战。乐毅带着联军,像一把尖刀插进齐国腹地。齐湣王派来的军队,平时被齐湣王折腾得没了士气,碰上联军根本不堪一击,连输七场,连都城临淄都被攻破了。

齐湣王跑得比兔子还快,最后被楚国大将淖齿给宰了,死得那叫一个窝囊。乐毅率燕军进入临淄,把齐国国库积攒的财宝、祭祀用的礼器,一股脑全运回了燕国。

消息传到蓟城,燕昭王亲自跑到城外迎接。当他看到那些从齐国抢回来的战利品时,再也忍不住,对着天空放声大哭——那是积压了二十年的委屈、愤怒、痛苦,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他对着乐毅,对着凯旋的将士,对着围观的百姓,高声喊道:先王之仇,今日得报矣!

《史记·乐毅列传》里记载: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也就是说,燕国一下子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把齐国差点给灭了。燕国,这个曾经被人欺负的小国,终于扬眉吐气,成了战国舞台上的当红炸子鸡。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了。他在位三十三年,从一个流亡太子,变成了让诸侯敬畏的霸主,把一个濒临灭亡的燕国,打造成了强国。他没留下多少惊天动地的名言,却留下了两样更值钱的东西:

一是黄金台的精神。他告诉后来人,人才不是用钱砸出来的,是用真心换回来的。你对人才掏心窝子,人才就会给你卖命。后来李白写诗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说的就是这份求贤若渴的情怀。

二是隐忍与爆发的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亮剑。二十年的隐忍,不是懦弱,是为了等待最佳的时机。这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魄力,比一时的血气之勇管用多了。

他去世后,儿子燕惠王继位。这哥们儿没他老爹的本事,还猜忌乐毅,结果被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反杀,丢了燕国占的齐国地盘。但即便如此,燕国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负的小国了,在战国的棋局上,依然有一席之地——这都是燕昭王打下的底子。

燕昭王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袭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三样东西——能忍的性子,会攒的本事,敢拼的勇气。

他刚复国时,比现在创业失败的老板还惨,可他没抱怨,没放弃,一点点攒家底,一步步找帮手。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报仇强国),也知道怎么去要(隐忍、求贤、结盟),最后果然得偿所愿。

比起那些一上来就手握好牌的君主,燕昭王这种从烂牌堆里打出血路的逆袭,更让人觉得带劲。就像现在的很多普通人,没背景没资源,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生生闯出一片天地——这大概就是燕昭王的故事,能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吧!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