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李承恩的搀扶下,勉强站立。
对于苏文的不卑微、不下跪、甚至风轻云淡……崇信皇帝脸上看不出有任何表情。
被清流权贵欺凌了十几年,身为皇帝的他和他的祖辈一样,早就学会了隐忍。
许多现代人对古代帝王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一旦登基便可恣意妄为、生杀予夺。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即便是处于权力巅峰的皇帝,想要处死臣子,也需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否则将面临礼法与制度的反噬。
若皇帝恣意破坏规则,轻则遭史官直笔批判,重则引发朝堂动荡,甚至导致大权旁落。
苏文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王朝的治理结构中,皇帝如同集团的董事长。
而丞相、内阁等朝中重臣,以及各省的布政使司,封疆大吏则是相当于核心股东与高管团队,共同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
王朝刚开始,皇帝这个董事长,还能勉强掌控大局。
到了王朝中后期,随着信息传递迟滞、政令执行效率下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日趋薄弱。各省封疆大吏——如节度使、总督,布政使司,知州往往与地方士绅联合,逐渐掌控辖区的人事、财政与兵权,形成弱干强枝之势。
当皇权对地方彻底失去实际掌控,其对江山的所有权与统治权便也名存实亡。
皇权一旦旁落,皇帝的个人生活与家族命运便难免为权臣所操控。
无论是立太子,还是选皇后,都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关系着权臣集团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布局。
更有甚者,权臣可左右新君的废立。回望大明王朝中后期,真正以皇子身份顺利继承父皇大位的并不多见。因父子相继、血脉相连,新君往往不易受控,因此权臣常倾向于扶立旁支宗室——例如嘉靖、万历二帝皆以外藩身份入承大统。就连明光宗朱常洛为太子时,也曾遭遇不明势力指使的梃击之险,足见皇权被攫取至何等程度。
纵观明代,仅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少数几位雄主,能在位时牢牢掌握废立之权。其余多数皇帝,或早逝无嗣,或身不由己,其命运已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简单一句话,王朝中后期的皇帝,不但不能生杀予夺,反而过的比较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