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京华风物

晨光熹微,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华北平原。

易容后的云茹和郑成功,随着清晨入城的人流,缓缓走向那座象征着大明帝国权力中枢的巨城——北京。

尚未靠近城墙,一股不同于北直隶乡间的、更为凝练而有序的庞大气息便扑面而来。

高达巍峨的城墙如同灰色的巨龙盘踞,箭楼森然,旌旗在微风中轻轻舒展。

护城河水光潋滟,水质清澈,可见水草摇曳,甚至有几尾肥硕的鱼跃出水面,溅起些许水花,显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非往日仅作为防御工事的死水。

城门外,车马行人络绎不绝,但秩序井然。守门的兵卒甲胄鲜明,精神饱满,检查过往行商货物时虽一丝不苟,却少见往日的骄横之气,更多的是执行公务的沉稳。

郑成功注意到,排队入城的百姓脸上,少有焦急与惶恐,更多的是从容与安详,间或低声交谈,内容也多与今日营生、市价波动相关,显见生活之安定。

“京都气象,果非边镇可比。”郑成功低声对身旁化作寻常妇人的云茹道,“此间秩序,似乎更重于外间之放任生机。”

云茹目光平静地扫过城门洞上方那块巨大的“永定门”石匾,淡然道:

“天子脚下,首重安稳。丰饶解了饥馑之厄,然人心之聚散,城池之管束,仍需规矩方圆。此乃中枢之地必然之态。”

二人随着人流踏入京城。甫一进入外城,喧嚣与繁华便如潮水般涌来。

宽阔的街道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行,青石板路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两旁排水沟渠畅通,不见积水污秽。

店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叫卖声、吆喝声、车马声、交谈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韵律。

与永平集相比,京城的市场不仅规模宏大数倍,货物品类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来自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北方的皮货、药材,甚至海外流入的稀罕物件,都能在相应的市集找到。

粮食、蔬菜、肉食依旧充盈,价格平稳,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满足更高需求的商铺:

定制家具的木匠行、打造精美首饰的金银铺、售卖时新绸缎的布庄、乃至专营各地风味小吃的食肆,无不顾客盈门。

郑成功尤其留意到,一些店铺门口悬挂着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童叟无欺”、“新政惠民”等字样,似是某种官定的信誉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