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科技与伦理的探讨

林远舟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这场以“科技与伦理”为主题的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科技从业者以及政府官员。自从“混元场论”相关应用技术问世以来,这样的研讨会他已经参加过不下十次,但每一次面对那些尖锐的问题和质疑的目光,他都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林教授,您作为‘混元场论’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怎么看待折叠空间箱被用于非法运输违禁物品这一现象呢?难道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没有考虑过可能出现的滥用风险吗?”一位头发花白的社会学家率先发难,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林远舟深吸一口气,沉稳地回答道:“首先,我要向大家道歉。我们在研发折叠空间箱的时候,确实更多地关注了技术的可行性和民用价值,对于潜在的滥用风险预估不足。但请相信,我们绝不是有意忽视这些问题。科技的发展总是一把双刃剑,就像张详前统一场论所揭示的,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复杂的,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积极与执法部门合作,研发检测技术,从源头上遏制这种非法行为。”

台下一阵交头接耳,显然,林远舟的回答并没有完全让大家满意。这时,一位年轻的伦理学家站起来,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那恒温场膜技术呢?它的出现虽然革新了服装行业,但也导致大量传统服装工人失业。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对社会就业结构的影响呢?这其中的伦理界限又该如何界定?”

林远舟正要开口,苏晚晴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角,示意她来回答。苏晚晴站起身,推了推眼镜,条理清晰地说道:“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科技进步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停下科技发展的脚步。我们研究小组已经在与相关企业合作,探索恒温场膜技术的衍生应用,比如开发高端定制化的智能服装,这需要大量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有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那些受到影响的工人顺利转型。”

苏晚晴的回答得到了一些人的点头认可,但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质疑:“可是职业培训需要时间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失业工人的生活怎么办?他们的基本权益如何保障?”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陈宇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觉得大家的关注点都有些偏了。科技发展是大势所趋,出现问题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解决。与其在这里指责和质疑,不如一起想办法。我们研究小组愿意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投入更多的资源到就业帮扶和技术监管中。但这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陈宇的一番话,让会场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这时,一位政府官员发言道:“从政策层面来说,我们已经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后续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因科技变革而失业的工人提供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支持,同时也会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但正如刚才这位年轻人所说,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技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科研人员在研发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研讨会持续了一整天,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林远舟等人始终保持着耐心,与各方进行深入交流。他们深知,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涉及到社会、伦理、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考量,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晚上,林远舟、苏晚晴和陈宇回到酒店,三人都疲惫不堪,但谁也没有睡意。他们围坐在客厅的茶几旁,继续讨论着白天的会议内容。

“今天这场研讨会,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比想象中还要重。”林远舟感慨地说,“技术研发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技术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真正造福人类,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