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跨文明“暗能量抑制方案”的制定

“星穹级”飞船的主会议室里,全息投影技术将五大文明的代表身影清晰投射在圆形会议桌旁。淡蓝色的光影交织成半透明的穹顶,模拟出银河系的星图全貌,暗能量扩张区以醒目的紫色标记在边缘地带,如同一块不断侵蚀星系肌体的毒斑。林远舟坐在主位,指尖轻叩桌面,黑色黑石在口袋里微微发烫,仿佛在呼应这场关乎星系存亡的会议。

“各位同仁,”林远舟的声音通过跨文明通讯系统传遍每个角落,清晰而坚定,“通过星核文明的时空回溯技术,我们已查明暗能量扩张区的成因——百万年前域外文明窃取古星核技术,强行撕裂空间屏障导致暗能量泄漏。如今他们正加速注入能量,若不及时遏制,不出一个地球月,银河系边缘的三个旋臂将被彻底吞噬。”

他抬手示意,星图上立刻浮现出暗能量扩张的动态模拟:紫色区域以指数级速度蔓延,所过之处,恒星熄灭、行星解体,画面触目惊心。新星球的艾拉下意识地攥紧爪子,毛茸茸的耳朵贴向头顶,轻声惊呼:“太可怕了,我们的母星就在邻近旋臂,要是……”

“所以我们必须联合行动。”伊瑟尔星的艾蕾娜接过话头,水晶般的皮肤折射出坚定的光芒,“根据苏晚晴博士的研究,暗能量与混元场论中的反物质场力存在完美互补性,这为抑制方案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结合五大文明的技术优势,我们初步拟定了跨文明协作框架。”

随着艾蕾娜的话语,会议桌中央的全息投影切换为技术蓝图。苏晚晴起身走到投影旁,指尖滑动调出详细参数:“方案的核心逻辑基于统一场论的能量互补原理——宇宙中所有能量都存在镜像对称的互补形态,暗能量作为负能裂隙产物,其场力频率与反物质场力完全相反。当两者强度匹配时,将形成‘场力中和场’,抵消暗能量的侵蚀性。”

她指向蓝图中的核心模块:“地球将负责研发‘反物质场力发生器’,以混元场论为驱动核心,通过精准调控场力相位,确保与暗能量的中和效率达到99.7%以上。这部分的技术难点已在星核文明的古技术支持下攻克,相位校准公式误差控制在0.01弧度内。”

“伊瑟尔星的任务是制造发射器核心部件。”艾蕾娜补充道,“我们的量子重构技术能在原子层面精准塑造材料结构,确保核心部件在超低温、强辐射环境下稳定运行。同时,我们将用量子重构网包裹发生器,抵御暗能量的直接侵蚀。”

星核文明的代表以一团流动的金色能量体形式存在,其声音直接回荡在众人意识中:“我们将提供‘空间锚定技术’,在暗能量扩张区周边布设十个能量锚点,形成刚性边界,阻止暗能量在中和过程中临时扩散。这些锚点将由星核星体的本源能量驱动,稳定性无需担忧。”

光影文明的卡拉化作一道柔和的光雾,空灵的声音响起:“光影文明将构建全域光粒子监测网络。光粒子能穿透暗能量场,实时捕捉场力波动数据,误差不超过0.001赫兹,为发生器参数调整提供毫秒级反馈。同时,我们的光盾技术可在紧急情况下为锚点提供防护。”

“新星球将负责生态能量调节。”艾拉挺直身子,语气认真,“我们的生态能量技术能稳定扩张区周边的空间环境,减少中和场对恒星系生态的影响。此外,我们的能量感知生物已部署在关键区域,可提前十分钟预警暗能量异常爆发。”

方案介绍完毕,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星穹文明的代表陈宇推了推鼻梁上的智能眼镜,镜片上飞速刷新着能源消耗数据,他眉头微蹙,率先打破平静:“这个方案的技术逻辑无可挑剔,但我必须提出质疑——反物质场力发生器的能量需求过于庞大。根据我的初步计算,启动一次完整的中和场需要消耗相当于三颗恒星的能量,后续维持还需持续补给,这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实现。”

陈宇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引发了连锁反应。星穹文明的另一位工程师立刻附和:“没错,即便是目前已知能量转化率最高的空间结晶矿,要支撑这样的消耗,也需要开采整个小行星带的储量。而且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超过30%,补给线根本无法维持。”

艾拉的耳朵瞬间耷拉下来,担忧地看向林远舟:“如果能量不够,我们的抑制方案岂不是要搁浅?域外文明的舰队还在不断集结,我们没有世间再重新设计方案了。”

苏晚晴立刻反驳:“陈宇博士的计算存在偏差。你采用的是传统能量传导模型,没有考虑到混元场论中的‘场力共振增效’原理。当反物质场力与空间锚定场形成共振时,能量消耗可降低60%。”

“即便降低60%,需求依然惊人。”陈宇调出模拟数据投影,“我已将共振效应纳入计算,结果显示,单次启动仍需消耗1.2颗恒星当量的能量,持续维持的日均消耗相当于一颗中等行星的核能总量。银河系目前已探明的空间结晶矿储量,最多只能支撑三次启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会议室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林远舟沉默片刻,看向一直未曾发言的张详前:“张教授,您从统一场论的角度怎么看?是否存在进一步优化能量消耗的可能?”

张详前推了推眼镜,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敲击片刻,调出一组复杂的公式:“陈宇博士的计算在传统物理学框架下是准确的,但统一场论认为,空间本身就是最庞大的能量载体。暗能量扩张区的空间裂隙中,蕴含着大量未被利用的‘虚能’,如果能通过空间锚定技术引导这些虚能转化为实能,就能大幅降低外部能量输入。”

“虚能转化?这只是理论猜想吧?”星穹文明的工程师质疑道,“目前没有任何文明能实现大规模虚能实化,风险太高了。”

“并非猜想。”张详前调出星核文明遗址的技术资料,“古星核文明的‘星核共振仪’就包含虚能转化模块,只是当年他们未能掌握平衡法则才导致灾难。现在我们有混元场论作为指导,结合星核文明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可控转化。”

陈宇显然并未完全信服,他快速推演着虚能转化的可行性,眉头依然紧锁:“即便实现虚能转化,稳定性如何保证?暗能量场本身就极度紊乱,引导虚能时一旦失控,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空间爆炸。”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林远舟抬手示意安静:“争论是为了完善方案,而非否定。陈宇博士的担忧很有必要,能源问题确实是方案落地的关键。不如这样,陈宇博士,麻烦你牵头组建能源评估小组,结合张教授的虚能转化理论,重新核算能量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能源补给方案。”

陈宇点头同意:“可以。但我需要地球提供混元场论的完整能量传导模型,以及星核文明的虚能转化技术细节,否则无法进行精准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