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发,满药量。枪口焰光暴涨,弹丸破空如啸,六百步外,三重叠甲应声而穿,末层甲板钉入半寸。
靶场死寂。
一名老匠跪地,手指颤抖地摸着弹孔边缘:“这……这不是火铳,是雷神之怒。”
陈墨未动,只转向慕容雪:“你记的射击间隔?”
“第一发装填四十七息,第二发四十三息。若训练有素,可压至三十息内。”她声音平稳,但目光未离枪口,“射程翻倍,穿甲力三倍不止。若此器列装,骑兵冲锋在六百步外即遭打击,未近阵已溃。”
“问题在哪?”陈墨问。
“装填仍慢。”她直言,“连弩可三发连射,此枪单发即需半分钟。若敌阵密集推进,火力断档便是破绽。”
“所以不能替代连弩。”陈墨收枪,“而是补其不足。连弩擅近距齐射,此枪擅远距点杀。可配合作战。”
苏婉娘在一旁用算盘快速测算:“若十人持此枪,轮替射击,可维持每分钟二十发火力覆盖。六百步内,敌将、旗手、鼓手皆可点名清除。”
楚红袖补充:“枪管耐久需测。连续十发后,膛温升高,可能影响精度。”
“今日就测。”陈墨下令,“再铸五支,开始耐久与精度记录。”
正午,第五次满药试射。
枪管已发烫,陈墨仍坚持亲自操作。火铳轰鸣,弹丸飞出,却偏离靶心三尺。
“过热导致金属微胀,膛线变形。”楚红袖拆解枪管测量,“连续射击不可超过七发,否则精度骤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装散热环。”陈墨立即决定,“在枪管中段铸一圈空腔,战前注水,利用汽化吸热。”
“可。”楚红袖点头,“但会增重。”
“增重可接受。”慕容雪道,“若能保七发内精度,已远超现有一切火器。”
最后一发试射开始。
陈墨装药,压实,插入弹丸。他举枪瞄准,扣动扳机。
轰!
弹丸击中靶心,穿透四层叠甲,余势不减,钉入后方土墙,深没至尾羽。
测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