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趣味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似是有意无意间替关羽作出了决策。在小说第七十三回中,关羽通过一场激烈的夜战,阵斩夏侯存、翟元等将领,进而一举夺取襄阳,迫使曹仁北渡汉水,退守樊城。
小主,
然而,现实之中,关羽最终的选择,却是集中相对较少的兵力,猛烈攻打樊城,转而全力封堵樊城的曹仁。
关羽的这一决定,自有其深层的道理。一方面,曹仁所部刚刚结束宛城平叛,本就疲惫不堪,再加上缺乏水上作战能力,面对关羽的水军,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另一方面,自初平三年(192)刘表将荆州治所从江陵迁徙至襄阳后,襄阳不断地扩建、加固,城高池深,想要攻克,难度极大,而当时的樊城,不过是一座县城,防御能力显然薄弱许多。
可很快,关羽便发现自己的决策,并非那般明智。樊城虽小,却已被曹仁打造成汉水北岸的坚固要塞。跟随曹仁南下的凉州悍将庞德所部,凭借自身出色的骑射优势,在樊城外围不断袭扰关羽的部队,使得关羽难以集中全力攻城。
为此,关羽甚至亲自出马与庞德交锋,却不幸被对方一箭射中额头。经此一役,关羽军中皆敬畏地称庞德为“白马将军”,对他颇为忌惮。
不过,庞德所部兵力终究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关羽逐步对樊城形成合围的战略态势。就在庞德驻守于樊城以北十里之外、眼看即将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时。
曹操的第一波援军——3万余人已从许昌周边火速赶来,而领军之人,更是曹操眼中足以与关羽一较高下的中原名将——于禁。
一场更激烈的交锋,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