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构建系统的第一步:如何选股

当所有知识碎片汇聚,韩风明白,是时候将它们熔铸成属于自己的投资罗盘。这个罗盘的第一项功能,就是穿越四千只股票迷宫的选股导航。

深夜的台灯下,韩风面前摊开着过去三十九章的学习笔记。从最初的K线认知到复杂的DCF模型,从技术指标到宏观分析,知识的拼图已经完整,但他却感到一丝无所适从。

“知道的越多,反而越难下决定。”他在日志中写道,“四千多只股票,每只都有看涨的理由和看跌的隐患。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标准,我就会永远在信息的海洋里随波逐流。”

他回想起自己最初入市时的莽撞——听消息、跟风、追逐热点,那些惨痛的教训至今历历在目。而现在,经历了系统的学习后,他决心构建一套能够重复使用、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选股系统。

---

01 理念基石:从“交易筹码”到“企业股东”

韩风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定义自己与股票的关系。

“在构建选股系统前,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把股票当作什么?”他自问自答,“如果是交易的筹码,那么技术图形就是一切;如果是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那么生意的本质才是核心。”

他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决定了他的选股系统必然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技术分析将作为增强策略的工具,而非决策的依据。

基于这个理念,他设定了自己选股系统的三大核心目标:

第一,确保本金安全。通过严格的筛选排除有重大隐患的公司。

第二,获得超越市场平均的回报。通过选择优质公司来实现。

第三,能够持续稳定运行。系统要不依赖个人的临时判断,能够像机器一样重复执行。

“这个系统,”韩风在笔记上特别标注,“必须能够在我情绪波动时保持理性,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

---

02 五重滤网:从粗到精的筛选体系

韩风设计了一个五重滤网的选股流程,每一层滤网都对应着他所学知识的一个维度。

第一重滤网:行业与政策前景

“要在有鱼的池塘里钓鱼。”韩风写下了选股的第一原则。

他设定了三个具体的行业筛选标准:

1. 行业必须符合“十五五”规划指明的战略方向,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

2. 行业市场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且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

3. 行业不存在颠覆性技术替代的风险。

“这一层筛选可以排除掉60%的行业,”韩风估算着,“比如传统的纺织、低端制造等夕阳行业。”

第二重滤网:护城河与竞争优势

在剩下的行业中,韩风开始寻找那些拥有强大护城河的企业。他制定了四个必须满足的条件:

1. 清晰的竞争优势:公司必须在品牌、成本、技术或网络效应中至少有一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持续盈利记录:过去五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