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我的严令下,辛辛苦苦的造海船去了。周瑜骗我的话有一半是真的,他的研究有了眉目,但是孙策只有一个小小的吴郡,而且是连年打仗的地方,根本不足已支撑他把海船这种吃钱如流水的项目搞下去,而我就不同了,手下半壁江山,光是打倒袁术得来的钱财就足够支持周瑜一段时间的了。
周瑜对小乔还真是贴心,一天一封信的往南昌这里写,新婚燕尔,大约这个情种也想得受不了。不论受得了受不了,反正研发不完成,别想和小乔见面,我是铁了心,就让他熬一熬。如果不出意外,日后北伐,他所率领的海船,将是我军的一支奇兵,可以直接进攻到青州或冀州、幽州。
孙贲当了吴郡太守之后,孙家的势力果然分化了,以孙权等人为首的孙策一族,和孙贲,吴景等人为首的一派,果然并没有完全的整合,他们整天的打嘴架,互相的拆台,没有了孙策和周瑜,孙权又小,吴郡的危胁减小了一半。
张昭兄弟被征昭到了襄阳朝庭中任职,无法再给孙家兄弟出谋划策了,而顾雍早就是我的人,东吴国再建立的可能性被降到了最低点。
到了十二月,刘繇去世,朝庭以会稽太守王朗为扬州刺史,以华歆为会稽太守。我与王朗不熟,唯一知道的,就是三国演义里他被诸葛亮骂死的精彩乔段。但是可惜,那一段是老罗虚构的。王朗是这个时代的有名学者,徐州人--我发现,自从我在徐州打跑了曹操,基本上每个徐州人都把我视为恩人。王朗同时还是杨阀的弟子,与我的老领导扬彪是师兄弟。他并不以我年轻对我有任何的看不起。虽然他是按步就般的升上来的,但是我对这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一次回到襄阳,又是一年过去了。
我觉得,这几年过得极快,从年头到年尾,似乎只是一眨眼。
到襄阳时,感觉襄阳又有了很大的变化,真的好象是一个都城了。
得胜归来,小天子亲自带领百官迎接,这时百官已经被董承等人放回来了,这一年来,父亲主掌朝政,统领百官,把朝堂很是整治了一番。效果比较明显--当然,我很奇怪的一点就是,父亲心中的朝堂,是一个士人们都可以议论政事的朝堂,是太学生可以随便上书论政的朝堂。
所以,我回到襄阳,在与民同欢之时,居然还遇到了杂音,一个太学生跑到我的马前大叫着要我“与民休息,不要再行征战”。对此我很高兴,然后表扬了他,并以他为使臣,让他劝袁绍曹操他们早日归降,与民休息,不要再行征战。这位太学生得到重用,眼睛都红了,二话没说,就骑上马跑了。我想,能有这样的傻子,应该算是国家的幸运。
总体来说,我的威望在日复一日的递增,实力在日复一日的增强,无论是兵力,是财力,都开始向正面的方向积累。这一年虽然开战,消灭了袁术,收服了孙策,但收益却远远大于支出。
在北方,这一年,袁绍终于消灭了公孙瓒的势力,整合了冀州和幽州,从此坐拥冀、青、幽三州,实力也开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