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金币通行

长安城西的“大秦银行”前,人头攒动。穿着绸缎长衫的商人、腰挎弯刀的草原贵族、甚至戴着头巾的西域胡商,都排着队往里面走,手里捧着沉甸甸的银锭、布帛,或是装满铜钱的袋子。

“掌柜的,这是五百两银子,全存进去!”一个江南商人嗓门洪亮,将银锭拍在柜台上,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柜台后的掌柜穿着统一的青色长衫,笑容和煦地接过银锭,用天平称了重量,又拿出一把小巧的凿子刮了刮,确认成色后,在一本厚厚的账簿上写下“存入五百两,利息月利一分”,然后递给商人一张纸质的“存单”。

“凭这存单,您在大秦任何一个州的分行都能取钱,还能直接用来进货,不用再扛着银子跑了。”掌柜的解释道。

商人拿着存单,小心翼翼地折好揣进怀里,脸上笑开了花。以前做生意,最怕的就是携带大量银钱——路上有强盗不说,各地的秤量标准还不一样,常常因为“成色不足”“分量不够”扯皮,有了这银行存单,可省了太多麻烦。

这一切,都源于李砚推行的新币制与银行体系。

东征的舰队从日本岛带回了大量黄金白银——那里的矿山未经大规模开采,随便一挖就能见着金沙,舰队的士兵们用了半年时间,就运回了足以堆满半个国库的金银。面对这笔意外之财,李砚没有像历代帝王那样藏进内库,而是决定用它来改革币制。

“以前的银子,形状不一,成色各异,交易时还要称重、验色,太麻烦了。”李砚在朝会上对百官说,“朕要铸造统一的金币、银币、铜币,上面都印上朕的头像与‘大秦开元’字样,在全国通行,不许再用旧银、碎铜交易。”

百官哗然。币制改革牵连甚广,尤其是要废止沿用千年的银锭、铜钱,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利益。

“陛下,此举恐引起动荡啊!”户部尚书忧心忡忡,“那些士绅家里藏着的银锭,若是不能流通,岂会善罢甘休?”

“他们可以去银行兑换新币。”李砚早有准备,“朕会开设‘大秦银行’,由朝廷直接管理,用新币按市价兑换旧银、旧铜,还能存钱生利息。”

他要的,不仅仅是统一货币,更是掌控全国的金融命脉。古代的货币混乱,不仅阻碍商业发展,更让朝廷难以掌控经济——富商可以私自铸币,地方官可以随意更改兑换比例,国家的财富,其实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新币的铸造由工部的“造币局”负责,用的正是从日本带回的黄金白银。金币重一两,正面是李砚的侧面头像,背面是“开元通宝”四个大字;银币重五钱,图案与金币相似;铜币则用红铜铸造,一文抵过去一文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