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耕战根基

他们口中的玉米,是李砚从美洲带回的改良种,耐旱抗虫,既能当粮食,又能做饲料;土豆花是淡紫色的小碎花,不起眼,底下却藏着饱满的块茎。这些曾经的“异域奇物”,如今已成为中原百姓最熟悉的庄稼,田埂上、墙角边,只要有一寸土地,就会被种上作物,连孩童都知道“地不亏人”的道理。

粮食的丰足,直接带来了人口的激增。户部的户籍册上,人口数字以每年百万的速度增长——开元元年时,大秦人口不足千万,如今已突破五千万,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长安城西的居民区,新盖的房屋连绵成片。刚从江南迁来的王木匠正在盖新房,他娶了邻村的姑娘,今年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正打算再盖两间房,给将来的三胎、四胎留地方。

“以前在江南,苛捐杂税多,养一个娃都费劲,现在大秦免了徭役,税又少,多生几个娃,将来家里多几双手种地、读书,多好!”王木匠一边刨木头,一边对帮忙的邻居说。

邻居笑着点头:“可不是嘛!我家婆娘刚又怀上了,算上这个,就是四个娃了。官府还送来了红糖和鸡蛋,说生娃有奖励呢!”

李砚确实推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生一个孩子,免三年徭役;生三个以上,官府补贴粮食;孤儿由朝廷收养,送入学堂读书。这些政策看似简单,却切中了百姓的痛点——只要日子有奔头,谁不想多子多福?

人口的增长,又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长安的西市,从清晨到深夜都人声鼎沸。南方来的丝绸、瓷器,北方来的皮毛、煤炭,西域来的香料、宝石,南洋来的珍珠、象牙,堆满了店铺的货架。商人们用大秦的新币交易,算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比过年还要热闹。

“掌柜的,再来十匹棉布!”一个西域商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原话,把沉甸甸的金币拍在柜台上。棉布是用李砚推广的棉花织成的,比丝绸结实,比麻布柔软,在西域和草原卖得极好,利润是粮食的十倍不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掌柜的笑着点头,让伙计打包棉布,嘴里念叨着:“还是大秦的皇帝厉害,不仅让咱们有饭吃,还让咱们有钱赚!”

这种繁荣,并非只存在于长安。江南的苏州,织机声日夜不停,改良后的水力织布机,一个工匠能顶过去十个;登州的港口,北洋水师的蒸汽船和南洋来的商船交错停泊,装卸货物的工人忙得脚不沾地;北境的煤矿,矿工们用新发明的绞车开采,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供炼铁、取暖之用。

即便是被后世称为“小冰河期”的异常气候,也没能撼动大秦的根基。夏天的洪涝,有百工营修建的水库和水渠疏导;冬天的严寒,有蜂窝煤、铁炉子和火炕抵御;偶尔的蝗灾,百姓们会自发组织起来捕捉,因为李砚告诉他们“蝗虫也是肉,炸着吃很香”,还能拿到官府换粮食。

“陛下,今年全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三十亿斤,够全国百姓吃五年的!”户部尚书在朝会上汇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粮仓里的粮食堆成了山,连新盖的仓库都装不下,只能露天存放,盖上防水的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