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铁轨延伸

农业上,改良后的稻种在恒河流域试种成功,亩产达到了惊人的千斤,很快推广到中原地区,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农民们不再需要靠天吃饭,新式的灌溉机械和化肥让土地焕发了新的活力。

工业上,除了钢铁和纺织,机械制造、煤炭开采、造船等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长安的造船厂造出了能远航到欧洲的蒸汽轮船,船上装载着大秦的棉布、瓷器和铁器,换回欧洲的羊毛、琥珀和金银。

文化上,各地的学堂越办越多,官话成了帝国通用的语言,《大秦律》成了所有人必须遵守的准则。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变得普遍,他们的孩子既会说官话,也可能会说父母的母语,既懂大秦的历史,也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成了真正的“世界人”。

多瑙河畔,王烈已经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但依旧精神矍铄。他不再带兵打仗,而是成了多瑙河流域的总督,致力于发展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在他的治理下,那里的城市里建起了大秦风格的宫殿和市场,农田里种满了从中原引进的小麦和玉米,孩子们在学堂里学习官话和律法,和汉人孩子没什么两样。

恒河流域,赵勇则迷上了水稻种植。他改良的稻种不仅在恒河推广,还传回了中原,让江南的水稻产量翻了一番。他时常带着印度籍的农学家到各地考察,研究不同地域的土壤和气候,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专家”。

李砚的头发也渐渐花白,但他依旧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他会去百工营看最新的发明,会去学堂听孩子们朗读,会坐上蒸汽机车,沿着不断延伸的铁轨,去看望帝国各地的子民。

这一日,李砚坐在前往多瑙河的蒸汽机车上,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铁轨两旁,是整齐的农田和村落,村落里既有汉式的瓦房,也有欧洲式的木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祥和的景象。

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正在铁轨旁追逐蝴蝶,看到机车经过,她停下脚步,挥着小手向机车致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李砚也向她挥了挥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想起了刚穿越时的迷茫和挣扎,想起了那些血腥的战场,想起了那些为帝国牺牲的士兵和百姓……眼眶忍不住有些湿润。

这条路,走得太难了。

但值得。

因为他看到了,铁轨延伸之处,炊烟连接着远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共处,繁衍生息。

这才是真正的“通天大道”——不是用骨血铺就的征服之路,而是用钢铁、汗水和智慧,搭建起来的融合与发展之路。

机车继续向前行驶,喷吐着白雾,带着大秦的希望和未来,驶向更远的远方。而李砚知道,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去,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