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何必非买房不可?

过去供需相对平稳,房价涨幅温和,一年不过上涨一两百港币。

如今却能达到一周内上涨同等幅度。

要缓解这一局面,必须增加市场供应。

但开发商向港督府申请用地需经历繁琐流程,加之香江土地特殊性,地价持续攀升。

这一现象的推手,很大程度上正是林朝羽本人。

兴建一所学校占地五千亩,合情合理;

筹建医院划拨两千亩,无可厚非;

开辟开发区征用两万亩,更是为了提升香江整体竞争力。

然而,免费建设公共设施的前提,是要在其他领域获得补偿。

通常有两种方式:税务减免或土地置换。

短期免税无法满足林朝羽的预期,而港督府若失去青山集团的税收,财政将遭受重创。

于是,土地置换成为唯一选择。

这使得青山集团掌控了香江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储备,

主要来自置换协议,部分购自私人卖家,还有通过竞拍从开发商手中获得。

香江可供开发的土地因此稀缺,价格随行就市上涨,

进而推高房价——否则开发商将面临亏损。

林朝羽承诺青山集团将加速开发以平衡市场,

但因土地成本上涨,房价仍会适度调整,涨幅将尽可能受限。

随后,青山集团联合多家房企参与土地竞拍。

起拍价虽低,但经过数十轮竞价,

新诞生,专业评估显示楼面价已跃升至一千八百港币。

据此推算,建成后的楼盘至少要定价三千八百港币方能盈利。

否则只会白白亏损。

然而……这也不过是寻常的品质罢了。

倘若打造成高端产品,售价至少要翻三倍以上。

也就是五千四百港币。

当这些消息传开后,整个香江的市民顿时人心惶惶!

地价上涨,房价必定随之攀升。

而一个楼盘的开发通常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如果在这期间价格继续飞涨,难道他们要花五千港币才能买到一套房?

“林总,现在大部分楼盘的价格已经涨到三千港币,我们是不是该开放购买了?”

王荣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动向。

发现这一情况后,他立刻向林朝羽汇报。

林朝羽却平静地说道:“时机未到!虽然房价涨了六七百港币,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

现在放盘,计划就泡汤了。”

“可眼下很多客户已经在售楼处闹起来了,再这样下去,对我们的品牌形象不利!”

这确实是个难题,林朝羽问:“闹事的都是些什么人?是我们自己的员工,还是那些从东南亚来的购房者?”

“基本都是普通市民。”

“既然这样……”

林朝羽沉吟片刻,随后说道:“让各工厂发布通告,再次强调,只要在我们旗下工作满十年且无重大过失,就能免费分到住房。

虽然比不上商品房,但至少能让他们安家。

另外……你也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他们手里的钱再赚回来。”

既然他们有购房需求,说明他们手头有钱。

如果能把这些钱赚回来,也能充实资金储备。

林朝羽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新办法——合作建房。

让他们共同出资,持有项目70%的份额。

青山集团出资30%,分担他们的购房压力。

之后他们可以逐年支付费用,慢慢买回这30%的产权。

这种方式没有银行利息,也没有额外税费,属于特殊购房方案。

当然,这类房子的售价要比市场价低至少五百港币。

否则员工为何会选择购买这样的房子?

将来这类房产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仅限自住或出租。

当然,这些房子必然建在工厂周边。

此外,它们的品质与现有商品房相当。

林朝羽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王荣。

王荣认真思考后回应道:“林总,如果开发这类项目,且户型均在一百平米以上,确实能解决六七口之家的居住问题。

因此,我认为这个方案可行!”

青山集团虽为员工提供福利房,但面积仅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无法提升生活品质,更谈不上舒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通常,一名青山集团员工可获得四十多平米的住房,多为一室一厅。

若家庭成员较多,居住环境便会拥挤。

若夫妻二人同在集团工作,则可获得八十平米住房。

三口之家则能分到一百平米,但此类情况较少,仅有几千例。

因为父辈若年龄较大,早年难以加入青山集团,或已退休在家。

因此,福利房多为八十平米左右,一百平米的极少。

然而,香江家庭多为三代同堂,至少需要三室户型才能住得舒心。

一百平米的三室较为宽敞,而八十平米的三室则显得局促,舒适度不足。

“尽快拟订方案并评估成本。

若符合预期,下半年启动项目;若未达预期,则择机再议。”

虽说不亏待自己人,但在条件允许时,林朝羽愿意为员工改善居住环境。

毕竟,每平米优惠五百港币,一百平米便能节省五万。

这笔钱相当于普通人三年的收入,能力突出者或许一年可赚到。

随着房价上涨,优惠力度将愈发明显——若市场价五千,集团售价四千;若涨至一万,则售价七千或八千。

只要折扣足够诱人,员工非但不会认为你在赚他们的钱,反而会觉得自己运气不错。

毕竟……

比市价便宜就意味着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