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媒体大战

木曲儿那饱含血泪、力求真实的巡回演讲,如同在沸腾的舆论油锅中滴入了一滴清水,瞬间激起了更为剧烈、更为对立的反应。社会认知的坚冰并未因她单方面的真诚而轻易融化,反而在各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迅速裂变成两道深不见底、彼此敌对的鸿沟。一场围绕“超常能力者”议题的、席卷全民的媒体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其激烈程度与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ARAC和木曲儿最初的预想。

首先发难的,是以《国民之声》周刊和“真理在线”网站为首的一批立场保守、素以扞卫“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纯洁性”自居的媒体。它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对木曲儿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碎片化、扭曲化的解读,并配以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煽动性的标题。

《国民之声》最新一期的封面,采用了阴森恐怖的暗色调,将姚浏一张略显苍白的旧照(不知从何处获得)进行了扭曲处理,使其眼神看起来空洞而诡异,旁边配以巨大的、仿佛滴血的猩红标题:《他们就在我们中间!——起底“超人类”对正常社会的潜在威胁!》 内文长篇累牍,通篇充斥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将姚浏的能力描绘成一种不可控的、随时可能爆发的“精神污染”,将ARAC定性为“包藏祸心的异常者聚集地”,甚至危言耸听地暗示,能力者可能具备读取他人思维、操控他人意志的恐怖潜力,将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秩序构成“颠覆性挑战”。

“真理在线”则更加露骨,其首页头条的标题赫然是:《宽容还是放纵?警惕“变异特权”侵蚀人类根基!》 文章巧妙地将对能力者的保护诉求,偷换概念为要求“法律特权”,并极具煽动性地质问:“当我们为这些‘异常者’争取所谓‘权利’时,我们普通人的安全与权利,又由谁来保障?难道要我们用自己的纳税钱,去供养一群可能随时失控的‘定时炸弹’吗?” 文章下方,充斥着精心筛选过的、充满恐惧和敌意的读者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回声壁。

这些报道,如同精心调配的毒药,精准地命中了大众内心最深处的、对未知与异类的恐惧。它们避而不谈能力者承受的痛苦与牺牲,只片面放大其能力的“异常”与“不可控”,将一个个鲜活的、挣扎的个体,抽象化、妖魔化为一个整体性的、冰冷的“威胁符号”。

面对这股汹涌的恶意浪潮,支持方的媒体也不甘示弱。苏雨所在的报业集团及其盟友媒体,迅速组织起有力的反击。它们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标题更加理性,但立场鲜明:《被诅咒的天赋:透视超常能力者背后的血泪代价》、《拯救者还是受害者?ARAC遇袭事件真相调查》、《我们为何需要〈特殊权益保障法(草案)〉?——专访法律专家周振雄教授》。

这些报道大量引用了木曲儿演讲中的真实细节,详细描述了姚浏等人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展示了被救儿童家属、被解救人质的感激画面,更将“纯粹人类”袭击事件的惨烈后果(受伤的安保人员、昏迷的姚浏、轮椅上的伊万、精神创伤的小石头)血淋淋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形成了与对立媒体那抽象威胁论调截然不同的、充满人性冲击力的叙事。

苏雨亲自执笔的一篇特稿,标题尤为犀利:《谁在制造分裂?——起底‘纯粹人类’与某些媒体的隐秘勾连》。 她凭借记者敏锐的嗅觉和深厚的人脉,挖出了《国民之声》周刊背后某个金主与境外某些极端保守势力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模糊证据,并指出“真理在线”的几位核心评论员,此前曾多次发表过种族主义、排外主义言论。尽管证据并非铁证如山,但足以引发公众对反对派媒体动机的质疑,将这场论战从单纯的观念之争,引向了背后可能存在利益驱动的更深层次博弈。

媒体上的唇枪舌剑,很快便如同失控的瘟疫,蔓延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原本只是茶余饭后谈资的“超能力”话题,迅速演变成了划分立场、检验“政治正确”的敏感标尺,成为了引爆家庭矛盾、撕裂社会关系的导火索。

在无数个普通的家庭晚餐桌上,争吵变得司空见惯。

“你看看!《国民之声》都说了,这些人脑子跟咱们不一样,是变异!谁知道他们哪天会不会发疯?那个姚浏,看着就阴森森的!” 一个中年父亲将报纸拍在餐桌上,对着正在浏览支持方报道的儿子怒目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