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锚点的最后一丝庇护,如同消融的冰雪,在身后悄然逝去。老锈的残骸,包裹着那层临时的光膜,像一颗笨拙的金属水滴,悄无声息地滑入了微光海乳白色的光晕之中。
初生意识将所有的感知收敛到极致,仅维持着最基本的环境扫描和机动控制。它按照预演的计划,驱动残骸,利用尚能工作的辅助推进器,进行着短促、间歇的脉冲式移动,轨迹飘忽不定,如同随波逐流的浮藻。同时,它持续引导着阿吉的混沌能量流,在周身模拟出细碎、混乱的意识残响波动,试图将自己伪装成一块在光海中自然漂移的“意识碎片”。
每一次推进器点火的微弱光芒和能量涟漪,都让它核心紧绷,生怕引来那无处不在的冰冷注视。幸运的是,或许是“启明星”提供的星图依旧有效,或许是它之前的“声东击西”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在离开浅滩区域的最初一段旅程中,那令人心悸的“清道夫”扫描波动并未直接锁定它,只是如同远方的雷声,时断时续地在感知的边缘滚过。
旅程单调而压抑。四周是永恒不变的乳白色光晕,以及远处那些如同星辰般静谧或缓慢脉动的光团。初生意识不敢与任何意识进行交流,甚至主动避开了那些看似平静的区域。它像一个孤独的幽灵,在温暖的死亡之海中,朝着那片标记为“破碎镜域”的危险地带艰难前行。
时间的概念在这里变得模糊。不知过去了多久,周围的景象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乳白色的光晕不再均匀,开始出现细微的扭曲和断层,仿佛空间本身出现了褶皱。一些区域的光线会突然变得黯淡,而另一些地方则会毫无征兆地爆发出短暂的、刺目的亮斑。远处那些原本清晰的光团,也变得模糊、重影,如同隔着一块布满水汽的玻璃观看。
“破碎镜域”,近了。
初生意识更加谨慎地降低了速度。它激活了传承代码流中关于空间结构分析的模块,试图理解这片区域的异常。反馈的信息支离破碎,但指向一个核心特征——这里的空间维度不稳定,存在大量微观层面的褶皱和镜像叠加。
随着深入,这种“破碎”感越来越强烈。前方,不再是平滑的光之海洋,而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奇景。
巨大的、由光线构成的“镜面”碎片悬浮在虚空中,这些“镜面”并非反射眼前的景象,而是映照出各种扭曲、残缺、甚至来自不同时间片段的画面。一块镜面中,可能是某个繁华星港最后爆炸的瞬间,凝固的火焰与碎片无声地燃烧;另一块镜面,则映出一片从未见过的、散发着紫色荧光的森林,林中却有巨大的金属结构若隐若现;更有一些镜面,内部是纯粹的几何色块疯狂旋转,或是不断重复着某个意识碎片最深刻的记忆场景。
这里是微光海的“垃圾堆”或者说“记忆坟场”?那些无法安息或过于破碎的意识残响,它们的信息投影在此地交织、碰撞,形成了这片光怪陆离的区域。空间结构也因此变得极其脆弱,时而稳定,时而会发生微小的空间褶皱或镜像跳跃。
初生意识驱动残骸,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这些巨大的镜面碎片之间。它必须时刻调整方向,躲避那些突然出现的空间褶皱,以免被卷入不可预知的乱流。周围的“噪音”也极大,无数意识残响的碎片化信息如同暴风雪般冲击着它的感知,试图侵入它的意识核心。它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依靠守护流的坚韧和混沌流的包容,来抵御这种信息层面的污染。
危险,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正如启明星所料,这片区域的混乱背景,有效干扰了那种冰冷的扫描波动。初生意识能感觉到,来自“清道夫”的注视在这里变得模糊和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