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首相府的书房内,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却驱不散亚历山德罗眉宇间的那份凝重。窗外是二月的寒霜,而摊开在他面前的,是刚刚出炉的《1861年意大利王国工业发展报告》。这份由新成立的中央统计局汇编的文件,用冰冷的数字勾勒出新生意大利工业稚嫩的轮廓。
报告像一幅色彩不均的画卷。轻工业板块,尤其是依托于北方传统优势的丝绸纺织业,在统一市场取消内部关税的刺激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都灵、米兰、佛罗伦萨等地,中小型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机器轰鸣,订单不断,出口额稳步上升。这是市场整合带来的红利,令人欣慰。
然而,翻到重工业部分,画卷的色彩瞬间黯淡下来。报告用词谨慎,但结论清晰得刺眼: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高度依赖单一主体——科斯塔集团。
“钢铁产量…不足法国十分之一,且多为低质生铁,熟铁和钢材严重依赖进口…”
“机械制造…仅有零星几家小厂能仿制简单农具和纺织机械,核心部件如蒸汽机、精密机床几乎全靠进口…”
“化工…起步阶段,除科斯塔化工厂的化肥和染料初具规模,其余领域近乎空白…”
“造船…大型船坞匮乏,仅能维修和建造小型木壳商船,铁甲舰?纸上谈兵…”
报告末尾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民间资本普遍观望。若无强力引导和国家资本参与,或特定大型企业(如科斯塔集团)持续投入,此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
亚历山德罗的手指重重敲在“高度依赖单一主体”那几个字上。他走到巨大的意大利地图前,目光扫过标注着矿产资源的皮埃蒙特、托斯卡纳和厄尔巴岛。资源不是没有,缺的是将它们转化为国家力量的熔炉和铁砧。五年计划的“初级工业扶持”政策(关税保护、贷款)像细雨,滋润了轻工业的幼苗,却无法浇灌重工业这片干涸的荒漠。
“不能等了。”他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意大利需要钢铁的脊梁,需要机械的筋骨,需要化工的血液,需要造船的臂膀。没有这些,所谓的“地中海强国”就是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任何风浪。科斯塔集团,这个由他一手缔造、与国家命运深度绑定的庞然大物,必须承担起更重的责任,成为点燃意大利重工业燎原之火的火种。
他按铃唤来秘书:“通知科斯塔集团董事会核心成员,明天下午5点,集团总部顶层战略会议室,关于重工业投资发展紧急会议,相关部门人员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