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式切换时的瞬态脉冲抑制,你们的方案看起来很精巧但也相当新颖。你们如何保证它在所有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
这个问题直接点到了李泽川负责的硬件滤波和周炽负责的预测算法结合部!
陈知行试图接过问题,但史密斯博士打断了他:“我们想听听主要负责这个集成部分的团队成员的解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压力瞬间给到了实际负责软硬协同和调度器核心实现的——苏想!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想身上!
苏想的心脏狂跳,手心瞬间湿透。她的大脑因为紧张有一瞬间的空白,无数技术术语在中英文之间混乱地打转。
怎么办?说不清楚怎么办?
就在她几乎要僵住的时候,她看到陈知行鼓励的眼神,周炽焦急却努力克制的表情,李泽川虽然不耐烦却也没有打断她的沉默。
不能慌!她是最了解这个模块如何一点点融合起来的人!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然后用略带口音但足够清晰、努力保持镇定的英语开口:
“Dr. Smith, thank you for your question.” (史密斯博士,谢谢您的问题。)
“Our approach is not to eliminate the pulse pletely at the source, which is costly, but to predict, contain, and dissipate it rapidly.”
(我们的方法不是在源头完全消除脉冲(那样成本高昂),而是快速预测、遏制并消散它。)
她抓住了核心思路,用简单的关键词概括。
“We use a lightweight predictor on the software side to anticipate switching events.”
(我们在软件侧使用一个轻量级预测器来预测切换事件。)
她指了指周炽。
“Then, a dedicated ultra-low latency filter chip is activated just in time to clamp the peak.”
(然后,一个专用的超低延迟滤波芯片会及时激活来钳制峰值。)
她看向李泽川。
“The timing and parameters are precisely calibrated based on a simplified but accurate state-space model to minimize overhead.”
(时机和参数基于一个简化但精确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精准校准,以最小化开销。)
她最后看向陈知行。
她没有陷入复杂的理论推导,而是用极其形象和逻辑清晰的语言,将三个人负责的部分如何协同工作解释得明明白白!
甚至还提到了权衡和设计哲学!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