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炽,我不懂那么高深的生物学。但我知道,我们现在做的这个863项目,可能没有那么浪漫,没有那么本源。它模拟的是雷达、是交通、是电网……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
她加重了语气,目光灼灼地看着周炽,
“如果我们的模型能提前十分钟预警一次雷达故障,可能就能避免一次边境冲突,保住战士的生命;
如果能优化城市交通流,可能就能让成千上万的人早点回家,减少能源消耗;
如果能预测电网负荷,可能就能避免一场大范围停电,保障无数工厂和医院的运转。”
“我们做的,是让现在的国家,更安全,更高效,更强大。
这是国家现在迫切需要的能力。”
苏想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方教授的计划关乎未来,关乎人类。而我们的863,关乎当下,关乎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全和发展。
这两者,或许没有高低之分,但对我们来说,有先后之序,有责任之别。”
她看着周炽,眼神清澈而坚定:
“我们是中国人,是北大培养的学生,是国家用资源支持起来的团队。
在我们有能力为国家解决一些当务之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或许也是一种大有意思。”
周炽怔住了。
他沉浸在破解生命密码的宏大与炫酷中,却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
苏想没有否定他的理想,而是用一个更广阔、更厚重的“世界观”,将他从个人兴趣的云端,拉回到了家国责任的土地上。
他看着屏幕上那些代表装备运行状态的数据流,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连接着的是实实在在的国防安全、是社会运转的效率、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个人探索的乐趣,与为国效力的责任,在他心中激烈碰撞。
那一夜的谈话后,周炽明显沉默了许多。
他不再整天捧着生物信息的资料,但也没有立刻全身心投入到863项目中来。
他常常一个人对着代码发呆,或者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像是在进行一场极其艰难的思想斗争。
陈知行和李泽川都察觉到了他的变化,但这次,他们没有再施加任何压力。
陈知行只是将他负责模块的后续调试任务默默接了过去,李泽川则会在饭点准时出现,不容分说地拉他去食堂,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种无声的包容和理解,反而让周炽更加煎熬。
就在这时,方启明再次出手了。
他直接通过系里,向周炽个人发出了一份极其优厚的邀请——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加入他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参与一项与美国方面有合作的预研课题,并且承诺,如果表现突出,可以推荐其毕业后赴美深造。
这是一个几乎无法拒绝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