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实验室以惊人的速度改头换面。
破损的窗户被修好,安装了专业的恒温恒湿系统,崭新的实验台和工作站取代了之前的破旧桌椅,甚至搭建起了一个小规模的高速内部网络。
团队也得以扩充,招募了几位在软件工程和底层架构方面有深厚功力的资深工程师。
【星图】计划,终于摆脱了寒窑的窘迫,开始像一个真正的科研项目那样运转起来。
然而,正如陈知行所担忧的,过度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是一些之前对苏想和类脑计算嗤之以鼻的学术机构和管理部门,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各种“交流访问”、“合作研讨”的邀请函纷至沓来,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者,言语间暗示着希望将【星图】纳入其管辖范围,
或者以“提供指导、共享成果”为名,行摘桃子之实。
“妈的!以前我们求爷爷告奶奶没人理,现在看我们有点起色了,都想来当婆婆了!”
周炽看着一堆烫金的邀请函,气得直骂娘。
李泽川的处理方式则更为直接和江湖。
他动用自己的人脉网络,巧妙地挡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应酬和试探,对于那些背景深厚、实在无法推拒的,
则由他或者陈知行出面周旋,最大限度地保证苏想和核心研发团队不被过多打扰。
“想想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和安静,不是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李泽川对陈知行说,两人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难得的默契。
但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学术和舆论层面。
吴冬明团队在国防研究所的意外失利,显然激怒了他们及其背后的支持力量。
很快,几篇署名权威专家、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文章开始流传。
文章并未直接点名【星图】,但字里行间都在抨击类脑计算是“脱离工程实际的数学游戏”、“理论基础薄弱”、“存在无法克服的可靠性问题”,
并隐晦地指出,将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民间热情引导到这种“高风险、不确定”的方向上,是“不负责任的”。
同时,一些关于苏想本人和团队的小道消息也开始在圈内散播——
质疑她过于年轻,缺乏大型项目管理经验;
暗示她性格偏执,难以合作;
甚至翻出她早年“学术表现不稳定也就是替考”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