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专家评审团到来

结合国防研究所那个成功案例的数据对比,清晰地阐述了现有架构的瓶颈和【星图】分布式异步并行的解决思路。

她的讲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连团队里实习生都能听懂大半。

评审专家们大多听得认真,不时低头记录。

然而,当苏想提及下一步的【星图1.5】构想,涉及到伊桑启发的那套非线性拓扑场论动态调整模型时,会场出现了明显的骚动。

“苏博士,”

一位戴着厚眼镜、来自某重点高校的专家忍不住打断,语气带着质疑,

“你描述的这套机制,听起来很美妙,但数学基础是否牢固?

工程上如何实现?这会不会是为了复杂而复杂?

我们搞科研,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现场气氛瞬间凝滞。

周炽气得脸都红了,陈知行眉头紧锁,李泽川眼神微冷。

苏想却并未动怒。

她看向那位专家,语气平和却带着强大的自信:

“王教授,您的问题很好。

数学上,相关的拓扑场论在物理领域已有成熟应用,我们正在做的是将其迁移并适配到计算领域,初步的数学证明已经完成草稿。”

她示意陈知行将一叠厚厚的演算草稿投影出来。

“至于工程实现,”

她走到【星图一号】旁边,轻轻拍了拍机身,

“这台上一个被质疑工程上无法实现的原型机,已经稳定运行了超过两千小时,成功处理了多项实际任务。

1.5方案确实挑战更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科技创新,有时候需要一点【标新立异】的勇气,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吃别人的剩菜剩饭。”

她的话语清晰有力,既回应了质疑,也表明了态度。

宋院士一直沉默地听着,此时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带着洞察力:

“苏博士,我理解你对新技术的热情。

但是,国家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确保投入能够产出切实的、可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