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莹摆摊儿的第一天,生意很一般。
她的手艺确实算不上顶顶好的,第一天只能勉强维持成本,没赚到什么钱,还搭了人力进去。
鸡蛋灌饼卖得更好,剩了好些焦圈儿。
陶莹说:“卖早餐就得卖个新鲜,要是总卖隔天的,就算有客人,也不可能成回头客了。”
项安国也觉得是:“那这些剩的,咱们自个儿吃了得了。”
于是项家三口吃了好几天的焦圈儿。
吃到原本很爱吃焦圈儿的项修竹都说:“妈,估计来北京工作的外地人更多,他们都不爱吃焦圈儿。”
于是陶莹后面几天就多做了些鸡蛋灌饼,少做了些焦圈儿。
偏偏来买焦圈儿的老北京又多了一些,后面直接不够了。
陶莹痛定思痛,决定把食材都带着,再带个电磁炉和锅,打算现给人做。
这下儿麻烦是挺麻烦,但是避免了很多浪费。
食材的话,还可以搁冰箱里,第二天拿出来再做,从口味上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
陶莹就这样摆摊儿到了第二个礼拜,才开始稍微有些盈利。
赚的钱虽然不多,人还很辛苦,但陶莹还是很高兴。
“咱们这个生意算是投资比较少的了,既不用租店铺,也不用雇人来还得给人发工资,就这样能赚点儿小钱就挺好。”
这样确实成本只有一辆餐车和一些食材而已,只是因为是做早餐,能够营业的时间有限,北京的上班族大部分还是到了公司才开始点外卖,通常还得配上杯咖啡,因此生意一直都比较平。
做生意每天的收入并不固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总的来说并不算赚到了多少钱。
陶莹摆到第二个月,就开始焦虑起来。
“我做这个是不是有点儿难吃?”
项安国狼吞虎咽完一个鸡蛋灌饼,满嘴里还是吃的,含糊着说:“挺好吃的。”
陶莹总觉得他们自家人吃是还成,但上外头的选择就多了,人家凭什么来吃你这个味道一般的呢。
于是她又开始在家琢磨,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