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恒在楼梯间那场激烈的争吵,像一块棱角分明的冰,硌在林可的心口,又冷又痛。杜恒失望离去的背影和那些尖锐的质问——“你的滤镜,迟早会害死我们”、“他到底是无辜的旁观者,还是……这一切的幕后导演?”——反复在她脑中回响,与王雅楠青紫的脸、苏韵阴冷的眼神交织,构成一幅混乱而压抑的图景。
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便如蛛网般迅速蔓延。
……
接下来的两天,林可和杜恒陷入了一种冰冷的僵持。
他们依然会共享线索——通过冰冷的纸条或简短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线上留言——关于王雅楠氰化物中毒案的进一步细节、关于爆炸案零星的新碎片,但面对面的交流几乎断绝。
实验室里,两人各自占据一角,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沉默。
杜恒手臂上的淤青似乎更深了,他整个人也显得更加沉默阴郁,像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休眠火山。林可则被巨大的矛盾和孤独感包围,她强迫自己专注于分析,试图用冰冷的逻辑驱散内心的动摇,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陆浩宇站在讲台上,从容不迫地剖析分子奥秘时那令人心折的风采。
就在这种令人煎熬的僵局中,一封简洁的邮件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发件人:陆浩宇教授
主题:关于近期学业与研究的探讨
内容:林可同学,见信好。近期注意到你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中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尤其对复杂毒性机理的思考颇具深度。若有时间,请于今日下午四点至我办公室一叙,有些学术上的想法想与你交流探讨。盼复。
落款是他的亲笔签名,优雅流畅。
林可盯着屏幕,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起来。血液仿佛瞬间涌上头顶,又在下一秒冰凉地退去,留下一片麻痒的空白。又是陆浩宇的邀约!在这个节骨眼上!
恐惧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残余的期待在她胸腔里剧烈搏斗。恐惧是清晰的:王雅楠刚死,调查陷入僵局,她和杜恒几乎决裂,陆浩宇在这个时候单独约谈她?是巧合,还是……试探?甚至是陷阱?她想起杜恒冰冷的警告,想起那些指向苏韵(甚至可能指向陆浩宇本人)的致命线索,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窜起。
但那份残余的期待,像顽固的野草,在她对学术纯粹性的信仰废墟上悄悄滋生。陆浩宇提到了“敏锐洞察力”、“深度思考”……这是对她能力的认可吗?在她被连环死亡和信任崩塌折磨得心力交瘁的时候,这份来自学术偶像的、看似纯粹的肯定,带着一种近乎蛊惑的温暖。
也许……也许杜恒真的过于偏激了?也许陆浩宇真的只是那个被蒙蔽的、值得信赖的导师?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带着危险的诱惑力。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冰凉地敲下回复:“收到,陆教授。下午四点,我会准时到。谢谢您的邀请。”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她感觉像把自己推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钢丝。
……
下午三点五十分,林可站在陆浩宇办公室光洁厚重的红木门前。她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手心,用疼痛驱散最后一丝犹豫和软弱。她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样式简洁的衬衫,头发一丝不苟地束起,试图用外表的冷静掩饰内心的惊涛骇浪。口袋里,她的手机开启了录音功能,虽然她知道这很可能徒劳无功——如果陆浩宇真是幕后黑手,他不可能不防备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