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破碎的信标

“基石…”

这个词在林可舌尖滚动,带着冰冷的重量和一丝灼热的希望。备用终端的屏幕已经暗下,“守夜人”的金属余音仿佛还在实验室冰冷的空气里震颤。星N生物科技的阴影、周启明的傀儡角色、李云生(云博士)的隐秘存在、以及那项名为“信标”的疯狂捕捞计划——所有线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强行扭结在一起,而陈重留下的独特MOF前体(P-X 前体),就是解开这致命乱麻的唯一钥匙。

她需要证据,需要数据,需要将“守夜人”的情报和杜恒跨越维度的警示,转化为实实在在、能对抗星N生物科技的武器。

林可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将目光投向面前两块并立的屏幕。左边,是“守夜人”提供的、经过匿名化处理的“狄拉克阵列”近期核心能源日志摘要;右边,则是周启明团队在顶级期刊《量子前沿》上最新发表的论文——《论量子计算在模拟高维时空扰动中的潜力与局限》。

“信标计划”的轮廓,就在这公开与隐秘的数据缝隙间,狰狞显现。

……

她首先聚焦于公开论文。

周启明的文笔一如既往的优雅,充满了对量子计算未来的宏大憧憬。他详细描述了利用“狄拉克阵列”的恐怖算力,构建一个复杂的量子场模型,试图在微观尺度上“捏合”出特定的时空几何畸变(即“时空褶皱”)。论文的核心论点是乐观的:理论上可行,计算资源是瓶颈,但阵列已能初步实现“微扰”级别的模拟。

然而,林可的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直接切入了论文附录里不起眼的数据图表和公式推导。

“能量转换效率…” 她轻声念出,指尖划过屏幕上一条陡峭下降的曲线图。图表清晰地显示,随着模拟时空褶皱“深度”(即扰动强度)的增加,维持其稳定所需的能量呈指数级飙升,而真正有效转化为“褶皱”稳定结构的能量比例(转换效率)却低得令人绝望——在接近他们理论目标强度的阈值附近,效率甚至跌破了5%!

“肥皂泡…量子退相干…” 林可想起了“守夜人”的比喻。这哪里是在制造可控的旋涡?这分明是在用滔天巨浪去吹一个注定破灭的泡泡!维持它不破所需的能量投入与得到的“褶皱”稳定性回报,完全不成比例。

……

紧接着,林可调出“守夜人”提供的能源日志摘要。

日志的时间戳被抹去,但功率峰值和异常波动的模式清晰可见。日志中多次记录了阵列核心模块(特别是负责能量聚焦和时空场稳定的“狄拉克海”模块)在尝试提升输出功率以模拟更深层次褶皱时,出现的剧烈、不稳定的能量振荡。这些振荡的幅度远超设计容限,日志旁注的警告代码触目惊心:“警告: 量子退相干阈值接近” 以及 “场几何结构检测到严重不稳定”。

“强行提升功率…量子退相干…” 林可的指尖冰凉。这不是理论上的风险,而是正在发生的、被仪器记录下来的现实!周启明和他的团队,为了追求那个诱人的“信标”,正在疯狂地逼近物理法则的悬崖边缘。每一次功率的强行拔升,都在将那座精密的量子大厦推向崩溃的临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