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一旦明确,如同在混沌的方程中找到了关键变量,所有的行动便立刻被赋予了清晰的方向和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奈瑶”和“若阳”这两个身份,仿佛真正融入了这所高中平淡无奇的背景纹理之中,成为了两个看似普通、甚至在某些场合刻意表现得有些迟钝或不起眼的学生。但在这层精心维持的平静表象之下,是两双历经了无数生死、洞悉过人性与科技深渊的、锐利如解剖刀的眼睛,正以超越这个年龄范畴的惊人耐心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无声地扫描着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张面孔,筛选着那个潜在的、未来将掀起滔天巨浪的“造物主”。
他们的策略简单、低调,却异常高效,如同经验丰富的特工在敌境中收集情报。
在课堂上,他们是最专注的“学生”,也是最敏锐的“观察者”:
化学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勾勒着标准的有机合成路径。当讲到某步可能产生剧毒副产物时,林可(奈瑶)会适时地举起手,扮演一个好学的、带着一丝忧虑的角色,用符合“奈瑶”人设的、略显怯生生的语气提出一个关于“副产物毒性控制与意外泄露风险”的疑问。她的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在提问的瞬间,飞快地、不动声色地扫过全班每一张脸。大多数学生露出的是“这关考试什么事”的茫然,或是埋头抓紧记录知识点。然而,就在教室后排靠窗的位置,她精准地捕捉到一个瘦削的男生,在听到“毒性控制”和“意外泄露”这几个关键词时,原本停滞的笔尖微微一顿,随即开始无意识地在草稿纸边缘快速转动,眼神瞬间放空,失去了焦点,紧抿的嘴唇微不可察地翕动着,仿佛正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并飞速计算着某种失控的概率。
物理课上,气氛相对沉闷。当头发花白的老师用传统的比喻讲解量子隧穿效应时,杜恒(若阳)会在小组自由讨论的环节,故意用了一个略显生僻、甚至带点哲学思辨色彩的比喻来描述电子云那捉摸不定的概率分布,试图“启发”同组同学。他的余光,则牢牢锁定了坐在他斜前方、那个几乎永远独自占据一张课桌的男生。就在他抛出那个超纲比喻的瞬间,他看到那个总是低垂着头、仿佛与世隔绝的男生,脖颈几不可见地僵硬了一下,原本低垂的头微微抬起了一个极小的角度,隔着那副厚重的、几乎遮住半张脸的黑框眼镜,向他投来短暂的一瞥。那眼神中没有普通学生听到晦涩概念时的困惑或好奇,只有一种被打扰了深度思考的、明显的不耐烦,以及一丝隐藏得极深、却被他敏锐捕捉到的、属于智力层面居高临下的审视与……轻微的蔑视。
在图书馆,这片知识的静默海洋,他们分头行动,如同潜行的猎手:
林可(奈瑶)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相关的书架区域,她假装翻阅着大学预科教材,实则留意着每一个在此区域长时间停留、并且翻阅内容明显超越高中范围的人。
杜恒(若阳)则将他主要的“狩猎”范围设定在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理论物理以及那些即便在这个世界也代表着前沿的科技期刊区。他很快有了第一个实质性的、令人心悸的发现。他多次观察到同一个男生,几乎雷打不动地坐在光线相对昏暗的阅览室最深处角落,面前摊开的从来不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教辅,而是一些明显是私下影印的、纸张边缘已经泛黄卷曲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杜恒凭借其深厚的科学素养,一眼就认出那封面上的刊头是《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而论文标题涉及的正是“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研究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相关理论推演,图表复杂,公式密集,其知识深度完全超出了任何高中生、甚至普通本科生的理解范畴。
在看似松散的课外活动与日常交流中,他们编织着更细致的信息网:
他们格外留意那些社交圈极其狭窄、气质独特、与周围青春喧闹格格不入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