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艾尔的讲述,一部分研究人员立即着手分析新材料与两年前样本有何不同,另一部分则开始思考这种材料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几小时后。

研究人员重新聚集讨论,各小组代表轮流在电子屏幕上进行汇报:“根据检测结果,艾尔先生这次带来的新材料与两年前的样本在成分结构上完全一致……”

“根据艾尔先生的描述,这是几年前出现的互利型共生以骸群——尼尼微,在受到高浓度耀光以太攻击后脱落的躯壳碎片,与周围的辉岭石原矿,可能还有秽息的参与,共同形成了这种特殊材料……”

小主,

“如果真是这样,那量产就太困难了。难道每生产一批材料,都要麻烦艾尔先生去空洞里找六级以骸群?”

见众人的目光都投向自己,艾尔撇了撇嘴:“也不是不行……不过除了最开始几次,后面完全要看我的心情……”

事实上,艾尔真的不想经常做这种事,太麻烦了

就在教授和研究员们激烈讨论时,作为以太材料学专家的莱昂内尔突然灵光一现。他迅速在数据库中翻找,很快在某个久远的档案中找到了想要的内容。

将资料同步发送给在场的每个人后,莱昂内尔起身发言:“众所周知,以骸无法离开空洞环境,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近距离研究它们,毕竟空洞环境时刻都有着侵蚀危险,更何况以骸又不是小白鼠。

大多数学者更关注它们的弱点与习性。但请各位看我刚刚分享的资料——这是亚契教授的研究报告。”

“报告中指出,以骸的躯壳虽然看起来散发着金属光泽,但本质上是一种以太造物,介于活性与惰性之间。这就是为什么在骸核破损时,它们的躯壳会随之消散,而不像普通的惰性以太结晶那样稳定存在于空洞中。”

说到这里,莱昂内尔看着亚契教授记录中某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表述,无奈地继续:

“虽然不确定他老人家所说的颇有实力的小以骸到底是什么水平,但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低级以骸和高级以骸的外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以太浓度含量的差异。”

“所以我在想,对于艾尔先生提到的尼尼微躯壳碎片,我们是否可以用高浓度惰性以太结晶来替代?或者,直接使用高浓度耀光以太来代替这种效果?”

………